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帝国黎明

正文 第五十章 论书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帝国黎明最新章节尽在

    “读过此书后周某所获良多欲罢不能,听闻此书共分五册周某尚缺两册,心痒难耐之下只好冒昧上门求书来了……”周馥笑着说道。

    “先生过奖了,晚生早就听闻先生大名只恨无缘得见,此书能够入得先生法眼也让晚生欣喜万分!书稿在晚生手中尚存一份先生大可拿去审阅,能得先生指点亦是晚生的福分,只是原稿有些凌乱不整望先生不要见笑……”这个年头可不想后世那样方便,几十万字的书稿说不得就是作者手中也只有一份,好在王伯良觉得自己的原稿有些凌乱,在交付书稿前就雇人工整弟抄了一份寄送上海,否则他就算有心结交周馥也拿不出来。

    周馥接过最后两册手稿略微翻看了一下,虽然上面圈圈点点标满了各种注释,但满纸的蝇头小楷工整利落:“酗倒是练了一手好字,想来是下了不少功夫吧……”

    “晚生留洋时幸得监督荔秋先生多加指点,后虽前往德意志帝国学习军事亦不敢忘其训诫,平素无事时每天总是要练上几张,几年下来勉强算是不碍人眼……”王伯良谦逊的说道。

    “呵呵,不碍人眼?过谦了,看得出来平素你是下了不少功夫的,这馆阁体可不是谁都能写好的!看这字,酗可是有意科举?”周馥略微迟疑的问了一句。

    王伯良不知道周馥一生的转折点便是他的一笔好字,正是因为他的书法好才在多次应试名落孙山后却被招到淮军中做一名文书,后更得李鸿章的赏识才走到今天的。周馥的科举仕宦之路虽然没有走下去,但却不乏眼光,当今名士平日对书法并不下苦功练习,爱耍的便是名士派头,酬唱往还都是淡若无痕的行草,这样的名士风流到了科场上绝对是死路一条,真正能够科场折桂的暂且不论文采如何,但这卷子绝对都是一水的馆阁体。也正是因为王伯良的书稿笔力颇见功底,周馥才有此疑问,按理说像王伯良这样的出身很难想象他再去考科举,起点固然是高了,但总归是没有从小接受系统的训练的。

    “晚生留洋时便早就想好的,早些年晚生尝读《校邠庐抗议》一书有‘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之言颇有感触,曾与荔秋先生论及此事,晚生遂决定归国之后定要尝试一番,纵使科场不畅至少自己也不失中学之本……晚生年纪尚轻,年轻人多学些东西终归是没有什么错的,只是在花旗国的时候晚生尚可请教荔秋先生,去了德意志帝国之后就只能靠书信了,前些日子晚生拜见中堂大人之时也曾想请中堂大人代为引荐位老师来指点晚生,可现在都没个消息……”

    周馥听后笑了笑,王伯良的心思他也算明了了几分,虽然他对王伯良打算考科举的期望值并不看好,但正如王伯良所言的那般,年轻人理应多读书多学习无论如何这不是错误。说起科举这也算是周馥心中的一块遗憾,早年科场不顺后跟随李鸿章,这么多年下来他自己这份科举心早就淡漠了,走科举之路除了学问要过关之外更要有基础支持,王伯良有份军职在身银子的来路自然是不愁的,看这年轻人有份上进心不管怎么样他还是非常欣赏的。不过王伯良言语之中有拜师之意,周馥心中也是尚存一些疑虑,这事可以暂且放下看看自己的恩主是如何想的再作答复也不迟。

    “中堂大人日理万机,有些疏忽亦是难免,酗切不可心存怨望,这事周某暂且记下,过几日面见中堂之时自会提及,中堂大人乐于提携后辈定会为酗寻得良师……”

    见周馥婉拒自己的请求,王伯良也就暂且按下不提,他也明白像周馥这样的人可能会因为几本书欣赏自己的才华却绝对不可能信任自己。这个时代拜师可不是一件小事,如同陈兰彬与他之间的关系便可以看得出来,他在美国留学之时可是花费了不少心思去接近陈兰彬才得到其认可的,两人即便到现在也是保持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他所知道的历史并没有提及周馥这个人,不过从侧面的了解他也可以预料一番,只要周馥活的时间够长,作为李鸿章的心腹又同为皖人必可飞黄腾达不可限量,就是不知道周馥最后能够走到哪一步了。

    王伯良笑着拱手说道:“这就有劳先生了!”

    毕竟周馥来见王伯良一来欣赏其才华,二来也是对《德意志帝国五十年》书中的一些问题希望能够得到圆满的解答,周馥并没有出过国,他的同僚中有出国的,但归国之后与之交谈却很少有什么收获,问一些问题大多是语焉不详,反而让自己更加迷惑。王伯良自幼留洋又都是在名校就读,不仅现代科学知识基础没的说,对欧美社会的认知更是无人能及,更为难得的是他与美国的一些政要还有通信联系,周馥与他交谈不管是从任何话题都可以得到非常明确的解答,这不能不让周馥心中更加高看他一眼。

    不仅如此,更令周馥非常惊叹的是王伯良那些整齐码放在书柜中的手稿,这些书稿可不是一个小数量,一些用英文写成的书稿是数年来王伯良在国外报纸刊物上所发表的各类文章,周馥不懂英文而这些书稿几乎都是涉及西方列强之间的事务他也不太关心,他更为看重的是那些或是翻译原书或是王伯良自己所著的书稿。这些书稿包罗万象,他所关心的政治经济自不必说,还有人文地理等诸多杂项,而这些都是王伯良在海外留学之时所编著,只是当时没有这个条件送回国内出书而已,而现在则开始重新审阅慢慢刊行。

    这么多的书稿却着实让周馥感到惊叹了,不过在王伯良眼中也就是这么一回事——这些书稿对他而言其实只要略微思考一番便可下笔万言,属于“无脑劳动”,他更多的是将练习毛笔字和写书相互结合起来而已,相比之下他更看重书法上的进步。当然这些周馥可是不知情的,王伯良的美国同学都知道他勤于笔耕,但也绝对想不到他会拿著书来当练习书法,说出去怕是要吓坏很多人。

    “酗,这些书都是很不错的,为什么不全部付梓出书呢?如那《德意志帝国五十年》这样的好书,完全可以一次全部出齐五册,这样也不用想周某这样等待这么长时间了……”

    周馥在草草翻过一些书稿后便问道,眼下作为洋务派最强大的对手无疑是京师那些主要以言官构成的清流派。周馥早年只是一个单纯心向科举的读书人,太平天国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随后被李鸿章纳入麾下为其报效自己的才能,也正是因为如此他的眼界才更加宽广,作为读书人他虽然愤于英法联军杀入京师火烧圆明园,但却又不得主张借西洋现代军队来剿灭太平天国。昔年剿灭太平天国让李鸿章和曾国藩这些中兴之臣充分认识到了西方现代军事的厉害,而掉头发展洋务也正是想让大清帝国也能够用现代武器武装自己,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他实在是不想重温当年那种矛盾的心情了,而王伯良的书稿让他认识到可以让更多的清国人来看清世界的情况,以外制内来让更多的人觉得在各个方面促进现有情况改变的迫切性。

    “晚生著书是有些自不量力,不过好在这些书都是介绍西洋各国的情况,所写之处即便是晚生未曾亲眼所见,但亦是有根有据皆可从西人的种种著述中所寻得,为此每本书后面还有大量的注释以标明出处,这也是避免各种误解……不过上海那边的书局也不是对所有书都感兴趣,这次晚上托人带着书稿前往上海接洽出书事宜,除了先生所见到的之外,一多半的书稿都被退了回来,其实先生手中那本《德意志帝国五十年》还是晚生出资自费出版……”

    周馥问及为什么不全部出版书稿的时候,王伯良心中也感到颇为无奈,一来国内的出版行业还处于起步状态,上海可以说是中国出版业无论在技术还是实力上都处于领先的地位,而且风气也算是十分开放了,但即便如此上海的书局也非常明确的拒绝了《德意志帝国五十年》一次全部出齐的要求,甚至书局要求王伯良自费印刷出书以承担风险。若是其他书稿王伯良也可以耐心等等,对这本书他可是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的,无奈之下他只好自己掏腰包出版这本书,不过好在这本书一经面世就好评不断,本来就是比较冷门的书居然买的非常火爆,这也让王伯良小小的发了笔意外之财。

    在听过王伯良的解释之后,周馥也不禁有些无语这种事情他从来未曾碰(色色小说 http://Www.hxiaoshuo.NET/duanpian/1.html到过,以他的身份而言若是做出的著述绝大多数都是直接由别人甚至是朝廷直接安排出版发行根本用不着他来操心。像王伯良这样从海外游历归来写游记或是见闻之类文章的人也不在少数,如郭嵩焘的《使西纪程》与刘锡鸿的《英招私记》,这两本分别是两人作为大清帝国第一次外派常驻使节所写的日记,在寄回国内后刊印数册分交重要大臣阅览甚至都未曾公开发行。郭嵩焘等人的游历日记争议颇大到现在都未曾公开发行,但王伯良的书却是不同,他只是以一个叙述者的身份来讲述他所见过的一切并未带有个人感彩,不同的人读他的书所得到的结论都与读书人自己的阅历和见识相关,到底是何感想那只有读书的人自己知道了,这样的书也许会引起争论但绝对不会给作者惹什么麻烦。

    “其实这也不能怪罪那些书商唯利是图,人家敞开门来做生意自然是要赚钱的,晚生又非名宿大儒,出的书皆是讲述西洋各国情况的内容,这些书也就是闲来无事者增长阅历之用与科举学问无半点关系,想来书商印书也是颇有顾虑的。不过晚生也以为我大清朝所处环境实乃上千年未曾有过的局面,历朝历代纵有外患无非是铁骑刀兵,中土正宗只需内修德政外勤军事即可安然渡过危机。而今西洋器械大行其道火车轮船乃至电报等物皆可将相距万里之遥的两地连通起来,更有犀利枪炮肆意妄为,我中土以无法用前朝所法来稳固根基……不管朝廷以何法来安邦定国,但知己知彼总是要做的,晚生的书虽不入流却也可使更多的人明了西洋各国的情况,上海那边的书局既然出书有种种麻烦,晚生打算在天津建一所印书局专门来印制这类书籍……其实晚生在临回国之前购入万余册西洋各国书籍,内容也是多种多样仅凭晚生一人翻译所需时日也是长的让人难以忍受,建一个书局再吸纳那些精通洋文的人翻译,也可让晚生在此事上解脱不少……”

    周馥听后倒是连连点头,他此时才知道王伯良居然在回国之前带回这么多西洋书籍除了感到惊讶之外就是惊叹了。出洋的人他也见过不少,不过人家从海外归来就像那些常驻国内的洋人归国一样,哪个不是大包小包装满各种当地稀奇物事的,暂且不说万余册书籍价值几何,单单就是肯花费心思购买如此多的书籍带回国,这份心思就不是一般人所能及的。一时间周馥对王伯良的观感又大为改进,这样的人先不说在“洋翰林”这条路上能够有多少成就,就是这番心思若用在研读学问上成就绝对不可限量,周馥倒是有些后悔婉拒王伯良的拜师了。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加 收藏   看完了发表些 评论

    帝国黎明最新章节尽在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