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153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0-07-0123:19:16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刘秀经过十几年的艰苦战争,终于平定了天下。再回过头来仔细打量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真是千疮百孔,百业待兴。这不是一句套话,而是对客观现实的准确描述。为了使观众同学们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我们需要把千疮百孔量化一下。

    最直接的一个指标就是人口。众位都知道王莽改革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人口与粮食的问题。如果王莽在建武十二年搞改革的话,估计阻力要小很多,让王莽头痛不已的人群已经不见了。西汉最高的人口纪录是六千万,这是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左右的统计。到光武帝中元二年(公元57年)的时候,人口只有2100万,而在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实际的人口数量要少得多,海内人口数只剩十之二三。也就是说在建武十二年的时候,人口数应该在1200万到1800万之间,取个平均值1500万。经过三十年的折腾人口减少了四分之三。我们不禁感叹王莽的改革要是成功了该有多好!

    这还仅仅是账面上的数字,在实际生活中,比如征兵、出劳役的时候,还看不到这么多人。那那都缺人,人哪去了?很多人都成了大户人家的奴隶、私佣。宁作太平狗,不做乱世人,乱世之中讨口饭不容易。战争年代很多大户是结垒自保,流民要想生存就只好加入进去,成为大户的私俑。这种现象在乱世的时候很普遍。现在天下太平了,这些大户人家就等于与国家争夺人力资源,国家的税收和徭役都成了问题。这一点刘秀很早就意识到了。从建武二年开始就先后下了几道放奴婢令,让奴隶成为自由人,为国家出力,而不是为大户人家出力。

    另一个严重的问题是乱世之中土地随便圈占,每个地主有多少地国家没有数。没有数就没有办法收税,那就要丈量土地,这样刘秀与这些大地主的利益就冲突了。而这些地方豪强正是刘秀能够成功的基础之一。刘秀自己也是地主出身,而且刘秀的很多手下在参加革命以前就是地方豪强。那位拼命劝刘秀称帝的耿纯,整个家族就有两千多口;其他比如寇恂、王霸、刘秀的姐夫邓晨等等,都是一方地主。刘秀的统治基础就是这些人。革命成功之后,这些人或多或少的与刘秀在利益上有了差别。释放奴隶、抑制土地兼并,这些人就成了主要的斗争目标。但是刘秀现在还顾不上土地的问题。

    革命成功了,下一步就是怎么处理这些功臣的问题了。从来太平将军定,不让将军见太平。这些人功劳太大,很多人都掌握军权,管理起来有一定难度。鸟尽弓藏是比较通行的做法。关键是怎么藏?是深藏还是浅藏?深藏就是刘邦的做法,一个一个铲除掉,藏到找不到;刘秀采取的是浅藏。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刘秀开始公开研习儒学,下班了不回家,也不让别人回家,非拉着那些儒学高手一起学习不可。这个工作刘秀下手比较早,建武五年的时候就恢复了太学,打下了伏笔。

    按说刘秀早年的时候在长安的确学习过儒学,跟随庐江许子威学习尚书。不过水平一般,是初通大意而已。要说刘秀多喜欢儒学,那肯定是不符合实际的,刘秀更喜欢谶言,当了皇帝还是乐此不彼。为自己成为谶言的应验者而沾沾自喜。本质上刘秀更贴近于农民,而不是儒生。现在大张旗鼓地研究儒学就是一个很明确的信号,皇帝要放下屠刀了,变招子了。打打杀杀已经过时了,要放下屠刀、拿纸笔,脱下征袍、换长衫。

    建武十三年刘秀是大封群臣,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连打仗的事都不许提。现在的工作重点是经济建设,谁提打仗跟谁急。功臣们也很知趣,知道领导要什么,纷纷交出领兵印信,回去做富家翁;刘秀顺利地改造了自己的干部队伍,以马上安天下,以文吏治天下。君臣是各取所需,这就是刘秀的浅藏。

    性格决定命运。刘秀不杀功臣与他的性格有关,本身刘秀就比较随和,不是咋咋呼呼的人,就是生气也不是雷霆之怒。更重要的是刘秀认为没必要,在刘秀手下这些人中,谈兵论道能与刘秀走上几个回合的也就是马援了。对于其他的人,刘秀是导师、是真正的统帅。刘邦得天下靠的是汉初三杰,刘秀靠的是自己的韬略。

    树欲静而风不止。在刘秀撸胳膊挽袖子,大干快上,准备深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候,建武十四年长安接待了一批西域来的朝贡使节,一个新的麻烦摆在面前。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