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175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0-07-2504:20:37

    风雪车师路

    送走班超之后,第二年(公元74年)窦固再次领兵西出玉门,直奔车师而去。现在,窦固已经成了领兵总管,耿秉等人都受他的节制。毕竟第一次只有窦固取得了战果,胜利才是硬道理,这也是汉朝的惯例。

    当年夏天明帝下诏出兵,等到准备停当,兵出车师的时候已经是白雪皑皑了。大军从昆仑塞(甘肃安西县附近)出塞,在蒲类海边击败了附近的匈奴部队,兵锋直逼西部的车师前、后国。

    现在汉军的大营在车师前、后国的东面,天山脚下。天山的南面是车师前部,都城在交河城;天山北面是车师后部,都城在务涂谷,前部、后部之间相距五百里。车师在西汉的时候是汉匈争夺的主战场,最后被一分为八,车师前、后国以及山北六国。这些年历史的演变,不知怎们的两国之间的关系还加强了,车师前王就是车师后王的儿子。

    车师前后国的实力都很有限,也就几千人的武装部队。但是面对这盘小菜,汉军将帅发生了争执。窦固的想法是先打前国,理由是冬天大雪封山,士兵们深入到天山北麓太辛苦,先收拾南路再说。这个理由是存在的,冬天天山积雪确实是积雪,道路也确实难行,士兵辛苦就不用说了。这些都是情理,却不是先打前国的理由。

    耿秉认为应该先打后国,抓了老子,儿子自会负荆请降。耿秉的想法少了点人情味,确是用兵之道。干什么来了?不就是打仗嘛。想不辛苦最好呆在家里。

    就这点事,窦固是前思后想,下不了决心。主要窦固还是怕耿秉立功,按照耿秉的主意取得了胜利,窦骨这小脸往哪放。兵贵神速,那容得这么拖来拖去的,看着窦固这一连苦相,耿秉就气不打一处来。还是我给你作决定把!

    耿秉大步向前,深施一礼。“大帅,末将请率部前行。”,随后,不等窦固回话,快步走出帐外,上马而去。大军不得已随后跟进,只有一万四千人,窦固也不敢放任耿秉独行,一旦有事谁也担不起这个责任。

    战斗的过程很简单,一战而定车师后国。车师前王果然是闻讯来降。故事到这就应该结束了。随后却爆发了功劳之争,闹得不亦乐乎,使一个凯旋之旅平添了几分忧愁。

    耿秉一人平定两国,这功劳就老大了。窦固这个主帅也就变得半尴不尬。领导遇到了问题,部下就得出面解决。窦固的部将苏安快马截住车师前王请降的队伍,告诉他,等着,必须得向窦固将军投诚。

    车师前王很困惑,那就等吧。没等来窦固将军,等来了怒气冲冲的耿秉将军。耿秉听到这个消息,当时火就大了。耿秉毕竟是腰大十围的车轴汉子,哪能受得了这个气。直接就到了窦固的大帐,要同窦固论道论道,不服就单练。

    “车师王说降不降,言而无信,我去砍了他。”

    生气归生气,耿秉的分寸掌握得还不错,不能直接批评领导,得旁敲侧击。车师前王就倒了霉了,报住耿秉的马腿苦苦哀求,唉,这算什么事呀。

    也就是一小段插曲,虽然说是汉军内部的小问题,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两位车师王的心态,世态炎凉、世风日下。小小的车师王哪来那么多感慨?

    降服了车师,战前的既定目标基本完成。随后窦固留下屯田部队,大军撤回。留下多少人马?每个据点几百人吧。

    西域管理的基本组织都恢复了。以陈睦为都护使,驻节地历史上没有记载,但是肯定不在车师方向。从事后的发展看应该是焉耆的某个城市。在汉军兵力不足的情况下,让陈睦深入到焉耆内部实在是有点不知天高地厚。

    以司马耿恭为戊校尉,屯兵车师后王国金满城;谒者关宠为己校尉,屯兵车师前部柳中城。柳中在交河城的东南面,距离高昌壁很近,从西北到东南依次是交河城、高昌壁、柳中。这样加上在伊吾屯田的宜禾都尉,就形成的一个三角形:柳中城、金满城和伊吾。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形状,可是这个三角形是麻杆做的,一脚就能踹断;是银样镴枪头,好看不好用;是聋子的耳朵,摆设。怎么说得这么不堪?

    现在在回头看耿秉当时的战略就能体会出不同,集中优势兵力于一个方向。如果窦固手下能有二、三万人,就可以屯留重兵,巩固在车师、伊吾一线的阵地。也不至于一个据点留下数百人,摆下一个挨打的阵势。一旦匈奴大军来临,各个据点必将被分割包围,只有自保之力,绝无相互救援之能。当然也使下面的故事变得慷慨悲凉。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汉家神箭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