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214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0-09-0817:14:18

    商人的春天

    我们这里反复提到商人,而且商人也参加了汉军在异域的远征,商业活动很热洛嘛。这与我们平时的印象是大不相同啊,教科书里一致的观点就是传统的中国社会是重农抑商,商业是被压抑的对象。可是经过我们的不慎重研究情况似乎有很大不同。如果说在西汉商业的发展是潜流的话,在东汉那就是滔滔江河了。别的不说汉光武帝刘秀本身就有一个小商人的马甲。

    当年刘秀在宛城卖粮的事情是大家都知道的。农民进城卖粮也算自产自销,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现在我们要说的是刘秀早年的经历。那是很早的事了,王莽新朝的天风年间,刘秀在长安学习《尚书》,也算是寄读生。

    当时刘秀最多也就十三、四岁。长安虽好,居大不易。一来二去钱就不凑手了,家又远。放在现在打个电话让家里汇点钱,或者发个电报、发个电邮,这些刘秀都不会。要么派人回去取钱、要么甘挨,刘秀选择了第三条路。与同学合伙买了一头驴,开办出租驴的业务,一举解决了自己的吃饭问题。

    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从商经历对刘秀一生的影响一定是很大,所以看看他长大后的表现就像个精明的商人,算盘打得贼精。领导人的特质就会深刻地影响着国家,一大帮工程师当领导,这样的国家就是搞基建;一大帮律师领导国家,那就是嘴上甜如蜜,动不动就拿规则说事儿,手上如何得仔细看。

    东汉的很多政策基本上就是西汉的延续,对商人的一些控制措施还在。比如商人不能乘车、马,这种东西基本没有可行性,也就是说说而已,属于民不举、官不究的;再比如商人的人头税加倍,这个比较实际,但是弄不好都摊到商人的成本去了,倒霉的还是物价。保留的都是这些不痛不痒的,重要的、对商人严格限制的措施不知什么时候不见了,比如说市籍。

    市籍,也就是商业户口,长期从事商业活动的都要登记入籍。入籍才允许你从事交易,使用一些政府提供的设施。入籍之后就与坏人一个待遇了,子孙不能当官,拿着钱自己玩去吧。这个比较狠,放在现在就是强烈侵犯人权。就是这么个措施我们发现在东汉不知道什么时候没了。商人的地位自然就提高了,接下来自然是官商一体了。这就是从政策上为商人解禁了。

    当年汉武帝的一个重要政策就是盐铁公营。这些重要的行业由国家把持,钱也流进国库,但东汉的时候发生了变化,那就是下放、下放、再下放。光武中兴之后把这个权力下放到了地方,有具体的产区进行监管。具体原因不得而知,也许是对在度田令中遭受打击的富豪们的补偿?

    等到章帝的时候感到手头太紧,没钱,又想把盐铁的经营收回来,结果遭到大臣们的强烈反对而不了了之。当然要反对了,收回中央,钱就流回了国库,还能有什么抽头。和帝登基之后,在登基的第一年,也就是窦太后临朝听政的时候,盐铁之禁彻底被取消了,官府只是收税而已。不知道窦家在这里获了多大的利,无利不起早,肯定少不了。

    内部政策的变化已经给商业的发展大开绿灯了,商人是彻底迎来了自己的春天。这种情形在与周边少数民族贸易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说与鲜卑的贸易,与乌桓的贸易,与羌人的贸易,尤其是鲜卑人生活自理能力差,对贸易以来非常之大。比方说贸易发达地区河西的姑臧(现在武威民勤县),一日四市,怎么分的不太清楚。也许是早、午、晚、夜,那就是盛况空前,繁华异常。

    班超开始打通西域之后,汉朝就逐步在西域展开了基本建设。“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除了屯田之外就是沿大路修筑驿亭,供往来使节、商旅使用。实际上使节能有多少,主要是商旅。这才有班超随随便便就能召集起上千的商人参加战斗。如果说西汉开西域是雌凤初啼的话,到东汉的时候西域商路畅通就是天下皆知了。最后的结果就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

    现在班超要把商路向西延伸,看看帕米尔高原的西面是什么样的景致。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小鬼涿鞮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