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259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0-11-0107:32:54

    《西域,不只是传说》第三部乱世佛音

    第一章西天取经之八戒

    西出阳关就是西域。那里不仅有大漠流沙、天山雪莲、点点绿洲,还有丝绸古道、暮鼓晨钟、梵音佛唱,以及闻所未闻的佛家经典。对于刚刚经历了军阀混战,至今还享受着天下三分的中原人士来说,西域的佛唱无疑更加具有吸引力。那是对和平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她沐浴着千里荒野无鸡鸣的人世沧桑,蕴含着渡尽人间劫难、归来去兮的慈悲妙音。

    在通往阳关的大道之上就走来这样一群朝圣者,或者叫取经人更为确切,领头的是一个老和尚。虽然是一位老者却是精神矍铄,双目炯炯有神,精气神一点不亚于年轻人。这位大和尚就是出家在洛阳白马寺的八戒和尚。

    八戒和尚?估计一听到八戒两个字,很多观众的眼睛就会一亮。马上就会联想到那位举世闻名的二师兄。哪位二师兄?当然是随同唐僧到西天取经的猪八戒。对于这位二师兄全国人民都不陌生,太熟悉了。

    想来吴承恩老先生在构思《西游记》的时候也是看了很多古书,否则取经之路怎么能信手拈来、精彩纷呈。唐僧就不用说了,八戒、悟空这些名字都在历史上出现过的,都是真正的取经人。八戒和尚是不是二师兄我不敢说,不过这二位真有很多共同点。

    首先这二位都姓朱,只不过此朱不是彼猪。二师兄也是神仙人物,那是天蓬元帅下凡。只可惜投错了胎,变**身猪脑,才称做猪八戒。虽然长着一个猪脑袋,一点也不傻,非常有生活情趣。在唐僧师徒四人中据说二师兄是最受女同胞爱戴的,粉丝队伍无比庞大。

    这位八戒和尚俗家也姓朱,与洪武皇帝一个姓。姓朱,名士行,法号八戒。虽然不像二师兄那样声名显赫,这位八戒和尚也不是一般人物,当年印度僧人云柯迦罗在洛阳白马寺创立磨法受戒制度的时候,朱士行是汉家受戒的第一人,就凭这一点就可以载入史册。

    其次这二位都是取经人。二师兄猪八戒是陪伴师傅到西天取经,是将功赎罪之旅,故事里头也就是个配角。虽然是三心二意,动不动就想回高老庄,但是最终修成正果,为取经路平添了许多乐趣。一路上打打闹闹、说说笑笑就取回了真经。

    而这位八戒和尚可是取经的主角。八戒很小就出家了,登坛受戒成为沙门之后更是刻苦学习,主要钻研的就是《小品般若经》,而且很快就可以登坛讲经了。可是讲着讲着八戒和尚就把自己讲糊涂了,弄得异常难看,往往下不来台。一来二去八戒和尚却逐渐发现了问题,不是自己水平差,而是经有问题。常常是前言不搭后语,越解释越糊涂。

    八戒和尚用的经是汉灵帝的时候印度僧人朔佛讲授的。朔佛是凭着自己的记忆讲授,翻译的人是口口相译,或者有的段落是译的时候就不理解,或者有的句子根本就脱落了,或者是根本朔佛就记错了,各种可能性都存在。结果就造成现在这个样子了。

    翻译这项工作本身就比较难,把梵文书写的经文翻译成之乎者也更是一项难度很高的工作。要求译者的梵文、汉文的水平都很高。就是这样也不一定能译好,语言本身就不是能一一对应的。比如说,说什么唱腔有北京味,这个北京味怎么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译法本身还不是一个问题,最要命的是没有原文。要想找原文就得去印度,最起码也得去号称小西天的于阗。这就是八戒和尚此次西行的主要目的,前往西天求取真经。八戒和尚的西行虽然没有唐僧师徒声势那么大,也没有佛祖的旨意,更没有沿途各路神仙的帮助,但是心是一样的诚,意志是一样的坚定,和尚至死心如铁。

    相比二师兄的三心二意,八戒和尚是一心一意。此时八戒和尚已是将近六十岁的老人了,随行的也没有降妖捉怪的猴王,有的只是几个小徒弟。公元260年,也就是曹魏甘露五年,八戒和尚从雍州(现在今长安县西北)出发,前往小西天求取真经。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不戒酒的和尚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