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321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01-0908:39:45

    名下无虚的高僧

    吕光虽然是归心似箭,路也得一步一步量;吕光虽然不喜欢鸠摩罗什,甚至见到他就有点烦,还是不得不带着他一起东归。鸠摩罗什不是帮了吕光的忙吗?吕光同志咋还这样?

    这种帮忙就是窥透了吕光的内心世界。领导的内心是谁都能窥视的吗?你啥都知道,啥都懂,我这棋还跟谁下?还咋下?心有所想,行动上就会有所表示,鸠摩罗什享受的就不是高干待遇了,与普通士兵也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鸠摩罗什要与吕光一起行动,也好就近监视。然而路上发生的两件事,使吕光不得不刮目相看。

    这一日正在行军,只见路边有一母马高声长嘶了一声,吕光所骑的战马也兴奋得长嘶了一声,没说的两匹马看对眼了。鸠摩罗什不仅哑然失笑。

    这种事情本来稀松平常,精通战马的吕光以前也不是没见过,对于鸠摩罗什的表情很不理解。鸠摩罗什不得不给吕光稍微解释一下,这个母马还有一个小马驹在前面,由于贪吃水草落后了。现在母马嘶叫就是告诉小马驹,我已经到这了,不要在队列里迷路。

    这不是编故事吗?一个整天就知道念经的和尚怎能知道这么多?吕光的心里不仅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队列继续前行,片刻之间果然在路边看到一匹正在吃草的小马驹。吕光的坐骑不仅长嘶了一声,小马驹也抬起头来长嘶一声跑进队列里。

    奇妙,人说士隔三日当刮目相看,事实使吕光片刻之间就得对鸠摩罗什刮目相看。看起来这个和尚也不是不通世务,博学不是吹出来的。紧接着发生的另一件事更使吕光惊讶不已。

    这一日大军来到一座大山之下,大军就在山下扎下了营盘。鸠摩罗什在附近走走看看,突然神情变得凝重起来。走到吕光面前忧心忡忡地说道,“此地不宜扎营,大地在颤抖,仿佛空气在燃烧,四处弥漫着洪水将至的气息。”

    对于这个建议吕光是有点疑惑,洪水不是说来就来的,虽然自己的营盘扎在了低处,但是与兵法并无冲突。自己长兵这么多年,对山川地形最是重视,说是精通也不为过。不信,是吕光的第一个反应,但是鸠摩罗什的话也使吕光不得不谨慎起来。自己毕竟对此地的气候并不了解,要是真是洪水来临,水淹七军可不是什么好戏。

    “移营。”

    谨慎起见这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如果汛情预报不准,明天看我怎么收拾你。

    当天夜里,洪水来临,平地三尺,一片沼泽。如果不是鸠摩罗什的提醒,吕光这三军就喂了王八。鸠摩罗什两次出手是一鸣叫惊人,尤其是对洪水的准确预报产生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吕光这些人对佛祖的威力是更加深信不疑。

    按说鸠摩罗什生在龟兹,也曾经四处云游、讲学,对西域的地理、气候应该是有一定了解,但是能这样准确预报洪水的发生也是非同寻常。想来强者恒强,一通百通,鸠摩罗什不仅仅是佛学大师,也是一个跨学科的实用型人才。想要普渡众生仅仅靠着一、两本佛经、几声佛号、几声轻吟是远远满足不了佛祖的要求,众生的期望。

    鸠摩罗什这就算是过了吕光这一关,但是路漫漫兮其修远,前方的路注定了漫长而又艰难。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求得真经,鸠摩罗什的苦难也才开始。我们先放下佛学大师不表,吕光的东归之路也到了关键时刻,前面就是高昌。

    出人意料,高昌太守杨翰请降。这个结果不仅吕光感到不可思议,想来希望看到一场攻城大战的观众们也很不满意。杨翰为什么前倨后恭?

    倨有倨的道理,恭有恭的理由。梁熙没有采纳杨翰的计策,等于是把高昌放在了一个尴尬的境地。与其说杨翰不欢迎吕光,倒不如说杨翰恐惧吕光的实力。淝水大战之后,前秦的小朝廷是分崩离析,吕光这数万大军就是一支令人恐惧的力量。谁知道吕光回到关内会有什么举动?

    恐惧迫使杨翰与梁熙站在一起,希望把吕光留在西域。哪成想梁熙太犟,不听劝,是良言难劝该死鬼。梁熙还摆了这么一个似是而非的空城计,一副胜券在握的样子。吕光偏偏就不信邪,大军就回来了。

    杨翰还有什么理由犹豫、抗拒?打不过的敌人就是朋友,赶紧小步快跑地加入到革命阵营才是正确的选择。无论梁熙是否接受杨翰的建议,只要吕光兵临高昌,杨翰都会加入进去,是谓明哲保身。当然如果吕光选择经楼兰直插玉门关,杨翰也会坐山观虎斗,给梁熙一些道义上的支持。

    现在吕光兵不染刃的收服了高昌使梁熙产生了恐慌,狼终于来了。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我到家了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