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339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1-277:58:00

    书生不文弱(上)

    佛家的夏坐一般是从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再加上翻山越岭、路途遥远,法显一行到达张掖的时间估计已经九月底了。天气转寒,没有充分的准备,也就是说没有足够的行资就悍然前行出塞有点冒险。

    况且张掖的局势也比较混乱,此时继续西行也确实不是很好的选择。法显就耽搁在了张掖,这一住就住到了第二年夏坐以后。不过法显在张掖的生活还是很稳定,衣食住行都有段业照顾。虽然段业是否信佛我们不大清楚,作为一个读书人段业还是很钦佩象法显这样苦苦寻道的人。

    段业占据张掖之后的日子也并不是很幸福,相反倒是愁事不断。与后凉吕光的战争就不用说了,吕氏父子是一刻也没有断了对张掖的图谋。好在到公元399年年底事情出现了转机,曾经威风八面的吕光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吕光也算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临终把大业交给了自己的嫡长子、也是比较无能的吕绍。虽然千叮咛万嘱咐,也避免不了之后的兄弟争锋。胜利的天平自然倒向了以武力著称的吕篡。

    这些对段业来说都是好消息,真正使段业烦心的还是来自内部。最急迫的就是来自敦煌。敦煌郡是自动加入到段业阵营的,段业对敦煌的控制力相对也就比较弱。还没等段业采取什么措施加强管理,变故已经发生。敦煌太守孟敏去世,敦煌郡一下子就像断线的风筝,前途变得扑朔迷离。

    敦煌太守出缺对于段业自然是一个好消息,正好派一个自己信得着的人把敦煌彻底掌握在自己手上。然而敦煌人已经有了自己的选择,敦煌政府的几个台面上的领导一致推举了自己的人选:效谷县长李暠。

    李暠是属于陇西李家的,李家在中国历史上是赫赫有名。从李暠开始上数几百年、下数几百年都是英雄辈出,世代簪缨。往上数最有名的就是李广父子,李陵。不过最好别同他们提李陵,陇西李家以此为耻。往下数最有名的当然是唐朝的李渊父子,李唐认为自己是这位李暠之后。李暠正是李氏家族承上启下的人物。

    作为李家的一员,精通弓马、舞艺超群那是必须的,算是必修课。李暠最著名的却不是自己的武艺,而是文学。李暠是五胡十六国开国君主之中最具有文采的一位。世代簪缨的李家培养出一位文学青年,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这也是这一历史时期河陇社会的特点。

    乱世之中文武双修才能齐家平天下。李暠就是河陇培养出来的全能的复合型人才。实际上这样的人也不少,前面提到的前凉时期的谢艾也是文武双全。谢艾不仅能领兵打仗,也是一个文学青年,而且谢艾的文章非常有特点。

    “艾繁而不可删,济略而不可益。”这是评价两位文学青年,谢艾、王济。说谢艾的文章写得很罗嗦,但是你要想删删减减还真找不到那句话是多余的。文章能写到这个份上也是一奇。

    河陇之地号称偏远地区,各民族混居的非常普遍。这种地区培养出武将一点也不使人感到奇怪,能培养出文士来有点出人意料。不过坐下来掐指算算河西之地并入中华版图也是好几百年了,几百年历史的沉淀哪能一点人文之气没有呢?

    在河西的历史上共有四次大的移民浪潮,第一次就是修两关、建四郡的时候,那是政府组织的移民实边;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都是老百姓为躲避战乱,逃荒至此;从时间上来说第二次是西汉末年,第三次就是东汉末年,第四次就是永嘉之乱。当然在和平年代也有许多人由于种种原因来到河西,比如说犯罪了被发配到此;比如说经商,河西不是丝绸之路的门户吗?再比如说当官,全家迁移到此就不再回原籍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永嘉之乱以后,在中原长期战乱的情况下,大部分人逃荒到江南,也有很多人避难到河西。当年张轨初到河西的时候就安置了很多难民。这里面不光有穷困潦倒的,也有家道相对殷实的。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到河西逐步就形成了此地独特的民风。如果说世族大家在东汉末年逐步形成势力,控制了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那么在河西这种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从东汉末年开始,在河西起主导作用的就是这些豪门巨户。当年前凉的张轨就是“家世举孝廉,以儒学显”。

    不管风云如何变幻,谁统治河西都离不开这些大家的支持。这些豪门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也会不遗余力的保持家族在文武两方面的优势。这种所谓家族式的学术团体就成为河西的一个特色。李暠就是这其中的一个佼佼者。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书生不文弱(下)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