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455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06-0806:48:02

    高昌之变

    结亲不成倒没有出乎于成的意料,这也是北魏的正常反应。不过结亲毕竟不同于结仇,有很强的迷惑性,在客观上缓解了双方的关系。也许结亲的动议只是予成一时兴起,不过接下来的事态的演变使予成意识到自己的这个动议真是太高了。

    球不是在予成手里吗?北魏最后的答复是要彩礼,只要柔然没有正式拒绝,北魏就不好直接翻脸。客观上为予成赢得了时间去处理内部的松动,出事地点就是高昌。

    公元478年高昌王阚首归去世,传位给自己的儿子义成。由此拉开了高昌国的多事之秋。不过史书上对这一段的记载是非常简单。

    “伯周死,子义成立;岁余,为其兄首归所杀。自立为高昌王。”

    当然不同史书的记载稍有不同,唯一的不同就是后来的史书把“为其兄首归所杀”改成了“为其从兄首归所杀。”

    一字之差,谬之千里。“为其兄首归所杀”那就是废长立幼,“为其从兄首归所杀”所涉及到的内容就太广泛了。

    原则上阚氏高昌王国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王国,政治上严重依附于柔然,就是一个傀儡政权。阚氏高昌王国自从建立以来,在政治上就从来没有自主过。十几年来与北魏从来没有任何交往就是一个明证。可是在第一次王位的传承中就出现了问题,说明王国内的政治倾向出现了异动。

    柔然在高昌虽然没有驻军,却派有官员协助管理税收等事物。王位的传承不可能不通过柔然,没有柔然的认可阚义成不可能顺利继位成功;而一年以后义成就死于阚首归之手,在正史上我们没有找到柔然对此事的态度,是泰然处之,还是隐忍不发?怎么看都是可疑的。

    更有意思的是下一句,“自立为高昌王”。似乎阚首归并没有在乎柔然的态度,我行我素,老子天下第一,谁能奈我何?

    当然阚首归自立为王之后也可以向柔然表衷心,不过这种先斩后奏的举动是无论如何不能鼓励地。予成可汗必须有所表示,以儆效尤。

    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我们很难推测。总之柔然与高昌的关系发生了松动,虽然还不至于公开翻脸,也不似以前那样和谐了。而这一年里又发生了另一件让人深思的事情,予成再次向北魏提出了和亲。

    如果说上次和亲还有什么理由的话,这一次,三年之后我们实在找不到任何说得过去的原因。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就是予成希望安定与北魏的关系,腾出手来理顺与高昌的潜在不睦。当然这个理由也很牵强。

    如果我们硬要找其他的理由的话,也许予成遇到了内部的什么压力。前一年,公元477年予成的使节曾经到过北魏,还向皇帝拓跋宏进献了宝马、貂皮等珍贵礼物。说是珍贵礼物,也就是敝帚自珍而已,就连使者比拨自己都感觉到心虚。

    比拨早听到北魏非常富有,就想开开眼,见识见识天朝的豪奢。孝文帝拓跋宏还真答应了,各种珍奇异宝摆满了整整一条街。比拨立马就有一种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晕。

    比拨把这种消息带回柔然就会产生两种倾向,对北魏的盲目崇拜与盲目仇视。心急的人几乎就会幻想立即上马去把宝物抢回来,但是不好抢啊。在北魏拥有强大武力的情况下,相信有些人会产生盲目的崇拜,进而对予成逐鹿中原的想法产生怀疑。

    那位说了难道予成就不会真心希望于北魏结亲吗?这种可能性有吗?

    不管怎么说,公元478年予成再次派出了求亲的使者,而此时的北魏已经发生了变化,太上皇帝已经成了永远。公元476年夏,太上皇帝拓跋弘死于非命,有人说是一杯毒酒解决了问题,有人说是被刺客格杀。无论是哪种形式,背后的毒手都是冯太后。这也是一个可以预料的结果。中国人的内斗很少有不决出胜负的,暂时的平衡终将被打破。

    在太上皇帝与皇帝双轨制并行的这几年,太上皇帝还是很努力。可是越努力,冯太后越担心,一升一降的权力零和游戏,双方都是输不起的。之所以能够达成短暂的平衡,冯太后唯一的指望就是皇帝拓跋宏。对于太上皇帝与皇帝的任何接触,冯太后都感觉到莫名的紧张。每个月只许爷俩见一次面,估计还得有人陪着,不许乱说话。赶上监狱探监了。可是太上皇帝在公元473年八月居然领着皇帝一同出巡了一个多月,这个似乎无心之举彻底打乱了冯太后的心。

    父子天性,作为母亲的冯太后,作为祖母的冯太后都无法拒绝太上皇帝父子的亲近。说不出口,没有办法拒绝。回来之后,冯太后近乎疯狂地惩罚了不到十岁的孩子,拓跋宏。

    把孩子关进了小黑屋,打手板,总之冯太后有点不知所措了。接下来一个很自然的想法就是废掉拓跋宏,换一个能同自己心贴心的皇帝。

    关键时刻一句话就能点醒梦中人,说话的还是当年举报乙浑的拓跋丕。实话实说,拓跋宏还是很乖的,就是冯太后这样对待他,也没有什么怨言。年幼的孩子只是不知道为什么?为什么?

    拓跋丕如何说服冯太后的我们不得而知,都是聪明人一点就透。冯太后也舍不得拓跋宏,毕竟是自己养大的,虽然不是亲孙子,亲手养大的孩子有感情。感情就是在不知不觉之间诞生的。

    送走了太上皇帝,冯太后再次临朝听政。这一干就到永远了。

    予成第二次请求和亲的时候,正是冯太后当家。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棒打鸳鸯的王洪轨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