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505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08-1208:35:31

    魂断河阴(上)

    以破六韩拨陵为首的六镇大起义,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年多的时间就达到**,转瞬之间就铅华退尽。这其中的第一个推手就是柔然的阿那环。阿那环与北魏如何勾结在一起的细节已经无法了解了,推究谁先找谁也没什么意思。互有所需,况且阿那环作为北魏的蠕蠕王也有平叛的职责。

    面对阿那环的十万大军,义军真就束手无策。阿那环连战连捷,破武川、夺沃野,连义军的大将孔雀也命丧疆场。真是士隔三日当刮目相看,柔然的战斗力增强了?没啥变化呀。那就是破六韩拨陵的战力弱了?

    不应该呀,破六韩拨陵手下的六镇各族人民中包括二、三十万的敕勒人。敕勒人的战力应该不逊于阿那环的柔然铁骑。或者义军内部有问题不能形成合力,或者破六韩拨陵无力统领各部,不管哪个原因都不是好事情。

    这个问题我们看到了,北魏前线的指挥官也看到了。广阳王元深的参谋于谨就单身出现在了敕勒酋长乜列河的大帐之内,“劝降!”

    于谨的胆子这么大?于谨是一位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才,一个特点是见啥人说啥话,这可不是贬义,没办法语言会得太多,说不同语言的人也太多;另一个特点是勇不可挡,六镇地区的人都认识于谨的两匹马,见马如见人,见马就闻风丧胆。

    工作进行得很顺利,乜列河同意归降政府,率领自己的三万多户部众南下。三万户就是十几万人,浩浩荡荡南下,走了一程又一程,到了约好的接头地点折敷岭,没有看到前来迎接的政府军,却陷入了破六韩拨陵的重围。想走哪那么容易?

    紧赶慢赶破六韩拨陵是把叛逃的乜列河圈住了。不过,破六韩拨陵也没高兴多长时间,于谨与元深率领的大军也出现在了义军的背后。这就是于谨的一计两用,劝降乜列河,以乜列河为诱饵,诱杀破六韩拨陵。

    这一战不仅打了破六韩拨陵,也救出了乜列河。

    招降的口子一开,原先六镇的敕勒人纷纷来降,义军在黄河北岸就呆不住了。破六韩拨陵率领义军准备渡过黄河、南下河套地区。这就走上了不归路,“半渡而击之”是三岁孩子都知道的兵法。就在黄河两岸破六韩拨陵的义军瓦解了,前后投降的二十几万,破六韩拨陵也不知去向。

    故事却远远没有结束。六镇义军的余部散落在各地继续战斗,很快一些新的名字又广为人知,这里面有义军内斗产生的新领袖,如葛荣;有剿匪不成把自己变成匪的北魏官员,如萧宝寅;有新冒出头来的,如杜洛周,一个比一个难缠。而如何安置归降的敕勒人也成为未来的指标**件。按照前线元深的想法就是设置独立的郡县集中安置、集中管理,这样政府就能根据需要随时给敕勒人提供帮助,不仅减少了敕勒人再次叛乱的麻烦,很可能还会成为政府平叛的一只力量。胡太后的旨意却是把这些人分散到各郡去,又把虎放回了深山老林。

    显然朝廷内并没有认为现在的局势有多么的严峻,实际上打散了破六韩拨陵的部队只能算作小胜一局而已。其他义军的发展还是蓬蓬勃勃的。对于胡太后来说最重要的却是如何把权力牢牢控制在手里,对于北魏皇亲贵族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借助平叛打击异己,借势上位,这一段也是内斗不断。即使巧计消灭了破六韩拨陵的元深、于谨也在怀疑、打击的名单之上,以至于于谨不得不单身前往京城解释、说明,如何论证自己是好人也是一个难题,比劝降乜列河还困难。

    最引人注目的争斗还是发生在胡太后母子之间。皇帝元诩已经十七岁了,再也不是“恭己无为赖慈英”的年龄了,年轻人需要自己有些作为。公元526年五月、公元527年正月元诩曾经两次下诏要御驾亲征,讨伐六镇起义之后成长起来的其他各路皇帝,也两次无疾而终。

    史书上并没有交代什么原因,我们分析阻力肯定来源于胡太后。一旦小皇帝御驾亲征,掌握了军权,胡太后就只能退居二线了。权力,母子、父子之间也是没有办法共享的。

    胡太后对皇帝元诩的看管还是很严密的,别说亲征了,就是皇帝身边的人也是说收拾就收拾。这就让皇帝真正成为了孤家寡人。小皇帝脑袋一热就作出了一个比较弱智的举动。

    太弱智了,书上都不好意思明确写出了,只是在边边角角的地方透露了一二。小皇帝给秀荣的尔朱荣写了封密旨,要尔朱荣南下洛阳,估计是借此逼迫胡太后让权。旋即元诩又取消了前旨。想来元诩也认识到了密旨的唐突,有点当年三国的时候招董卓进京的意思。母子争权实在用不到调外镇军马进京。

    这个尔朱荣是何许人也?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魂断河阴(上下)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