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511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08-1808:30:46

    病急乱投医(上)

    短短十年的时间物是人非,好端端一个北魏被一分为二,闹着玩下死手,不带这么玩的。公元534年十月高欢拥立十一岁的元善为帝,第二年正月宇文泰拥立元宝炬为帝,二龙出水了。

    真的?假的?看得周边的各国也是目瞪口呆,一时之间周边的主要国家都有点发愣。当然也有脑袋快的,吐谷浑、柔然不就先后参与了北魏的平叛吗?估计好处也捞了不少。但是现在北魏彻底分裂了,一道选择题摆在了众人面前。

    谁更正统?

    在周边几个国家中,最着急的、最上火地要数高昌,高昌的实力最弱,对北魏的依赖性最强,对北魏局势的变化也最敏感。关键是六镇起义之后河西路就断了,直到公元530年尔朱荣平定万俟丑奴之后河西路才又重新开通。路一通,第二年高昌的使节就来到了洛阳,其迫切的心情可见一斑。当然了我们也很长时间没有得到高昌的消息了。

    现在的高昌王叫麴坚。大约在公元525年麴嘉去世之后传位给自己的儿子麴光,大概在公元530年再传位给麴坚。算来麴坚也是刚刚登基不久。不知不觉这已经是麴氏高昌国的第三代了,麴家的小日子是相对稳定了。

    着实不易。

    为了巩固高昌国和平的局势,麴氏三代人也是煞费苦心。这一次随同高昌使者一同前来的还有一个和尚慧嵩,也是麴坚构建高昌管理结构的一环。

    和尚当然就是佛门子弟了,慧嵩此来属于公派留学,专门到北魏学习佛法。毫无疑问佛教是高昌王国大力提倡的宗教信仰。虽然进入高昌的各种宗教派别比较多,不同的人群自然都会带来自己的信仰,袄教、大乘佛教、小乘佛教,甚至道教都有一席之地。麴氏高昌对宗教的态度也比较开放,但这并不妨碍政府大力提倡佛教。只是地处偏僻,佛教的水平较低,这才选派慧嵩到洛阳留学。也不知道这位慧嵩在动乱的洛阳能学到啥。

    不过这个慧嵩确实不是凡人,是“聪悟敏捷”,在北魏学的东西也比较特殊。师从智游论师,学的是《毗昙》、《成实》。三年多的时间就可以在洛阳讲经了,北齐建立以后又迁移到徐州,名声就传遍大江南北了。当然这都是后话了。那位说了,慧嵩不是公派留学吗?啥时候回高昌报效。

    没回去。

    啊?对此,慧嵩也是振振有词,“以吾之博达,义非边鄙之所资也。”

    啥意思?慧嵩的意思很简单,我都这水平了,世界级大师,高昌的科研条件难以发挥我的才干。之后高昌王麴坚请了几次、敦促了几次,慧嵩是无动于衷。最后麴坚长叹一声,说了三个字“诛三族”。

    狠了点?

    控制宗教只是麴氏王族经营高昌的一环,对世俗社会的控制才是更重要的一环。缺了慧嵩虽然可惜,也与大局无损。控制世俗用的就是当年麴嘉请来的《五经》,孔子就被高高地供了起来。据说在麴坚的办公室里就挂着“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图”。这就是一个示范作用,用文化的感召力来影响国人。

    在文化的引导之外,高昌王还搞了点等级制度,麴氏是王姓,麴氏一族就是王族,是有特权的。生下来就是要当官的。高昌虽小,各级衙门里充斥了姓麴的,用法律的形式织成一个大网以保证麴氏对高昌的统治。

    这几招都是对内的控制,对外的交往就像我们以前讲过的高昌对外关系的基石是与北魏的关系。毕竟北魏是中国大陆最强大的势力,自然也是高昌文化与力量的源泉。现在北魏没了,高昌也就抓了瞎了。东、西两魏都是北魏的余脉,都打着北魏皇帝的旗号,向哪个效忠?一步小心就会踩到地雷。

    得到这个情报的高昌王麴坚犯了难,是真难,不是假难。像高昌这样的小国没有周边大国的支持,自己都会感觉不自在,一咬牙、一跺脚,麴坚也是急蒙了,“派使节到南梁!”

    虽然有些不可思议,但是在高昌历史上也是有先例的。当年的沮渠无讳就曾经做过刘宋的官。使者们忙三火四地准备了一些礼物,也就是在市场上抓了一些干鲜果品、本地特产,急急忙忙就上了路。出了高昌才知道走哪条路还真是一个问题。

    走近路,横穿河西,经益州下江南。河西可在西魏的手上,通过西魏给江南送礼,这可有点玄。那就走远路,南下鄯善、走吐谷浑、经益州下江南,虽然远点,如果安全的话也是一个选择。关键是不安全。

    吐谷浑这一段的变故也比较多,并不是一个安全的通道。不是好好地吗,还参加过北魏的平叛活动,咋内斗上了?家家都有难唱的曲。吐谷浑在伏连筹的领导下达到了鼎盛,接下来走一段波谷也很正常。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病急乱投医(下)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