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537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10-1306:55:33

    第二章 剧变前夜之东征大将

    公元563年十月北周联合突厥进行了北周武帝宇文邕登基以来的第一次东征,这也是宇文邕统一北方的第一次努力。

    北周兵分两路,大将军达奚武率领马步军三万走南路攻击平阳(山西省临汾市),柱国杨忠率领步骑一万,会同突厥铁骑走北路,双方相约会师在晋阳(山西省太原市)城下。我们单表北路军的杨忠。

    一万步骑似乎有点少,不过杨忠是信心满满。金殿之上讨论敌情的时候,本来计划是十万大军,让杨忠一口回绝了,“师克在和不在众,万骑足矣”。

    这么牛,杨忠是何许人也?

    在中国历史上杨忠不是很有名,因为他的儿子和孙子的名声太大、太响,一个是隋文帝杨坚、一个是隋炀帝杨广。能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后代足以笑傲江湖。杨忠本人也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这些年走南闯北,大江南北都留下了杨忠的足迹。

    据史书记载杨忠是弘农华阴人士,这个可以基本确定是假冒的。这也可以理解,发迹了的后代总希望自己有个光鲜的祖先。杨家出身六镇的武川。六镇起义失败之后,六镇的镇民被北魏强制迁移到了河北,杨家也在其中。

    之后的天下也是混乱不堪,杨忠的父亲杨桢还组织了忠于北魏政府的武装,想同各路义军较量一下。不过很快就求仁得仁、死得其所了。杨忠是否参与了父亲的爱国行动不清楚,估计还是出了力的。兵败之后,十八岁的杨忠没有继续在马背上博取功名,而是南下齐鲁、云游泰山,充分显示了自己的与众不同。

    在泰山的时候正赶上南梁北征,杨忠就被掠到了南梁。在南梁一住就是五年。对于一个十八岁的有志青年,这五年时间应该是学习的五年。江南的小桥流水、吴语莺歌、梵音佛唱一定对杨忠有不凡的影响。

    后来陈庆之受命护送北魏的北海王元颖北上登基的时候,杨忠就是其中的一员。陈庆之横扫千军的英雄气概、舍我其谁的壮士情怀,在年轻的杨忠身上也一定会留下深深的烙印。

    陈庆之失败之后,元颖建立的小朝廷也崩溃了,杨忠却没有随着陈庆之南归,而是进入了尔朱家的队伍。因为杨忠遇到了自己幼时的伙伴、未来的领导、后来的亲家独孤信。

    之后尔朱家也败了,高欢成了大丞相,再之后北魏孝武帝元修西奔宇文泰,杨忠、独孤信也就跟着元修来到了宇文泰帐下。独孤信、杨忠与宇文泰都是武川人,老乡,凭着这层关系,很快两人就进入了宇文泰的核心层。这可不是说杨忠是靠着裙带关系走红的,乱世之中也只有军功才能降服一切人的怀疑目光。

    杨忠的成名之战就是五勇士的河桥之战。五个人、五张弓、五条大槊,堵住了东魏的千军万马,真有陈庆之的风采。就是杨忠的字也是充满了传奇色彩,杨忠,字揜于。揜于者,猛兽也。这个字是宇文泰亲自给订的。那是在一次狩猎的时候,杨忠降服了一只猛兽。

    说降服不是一箭**死、或者一枪扎个透心凉,这都太俗。杨忠是一手把猛兽夹在肋下,一手把猛兽的舌头拽了出来,这就有点太猛了。这些都是说的杨忠勇武的一面,以后有机会再介绍一下杨忠文的一面。

    从这个简单的回顾我们发现杨忠的经历比较复杂。估计既有北方武人与生俱来的勇武,也吸收了南方的物华天宝。书上说杨忠“武艺超群,识量沉深,有将帅之略”,想来是言下无需。

    杨忠能够得到北周武帝的青睐,自己的能力是一方面,不过仔细琢磨起来这个任命却很有意思。简而言之就是杨忠与当朝第一权臣宇文护的关系很尴尬,虽然杨忠小心地维持着与宇文护似乎很和睦,却不远不近的关系。一切尽在不言中,杨忠与独孤信是儿女亲家,独孤信的女儿刚刚出生就许配给了当时十二岁的杨坚。而独孤信在宇文护掌权不久就被迫自杀。这层关系就很说明问题,杨忠无论如何不能被列入宇文护的阵营。也许这正是北周武帝的盘算。

    这次东征虽然手下只有步骑万人,杨忠也充分体现了自己的水准。沿途的二十几个市镇很快就被风卷残云,攻克天险陉岭(山西省代县西北句注山)之后,通往晋阳的大路就被打通了。晋阳已经历历在目,突厥的铁骑也出现了。

    木杆可汗是郑重其事,亲率十万铁骑南下。十万铁骑可不是闹着玩,相比之下杨忠的步骑万人就有点人单势孤了。不管心里怎么想地,木杆可汗这个态度还是好地,最起码很认真啊。可惜天公不作美,赶上了大风雪。大雪飘飘连续下了几十天,平地积雪数尺,再加上凄厉的西北风,真是冻杀人!

    积雪要是过了一尺,那就寸步难行,数尺之深的积雪,战马跑起来也是艰难万分,也许根本就跑不起来。

    突厥人自北而来,十万人的队伍是浩浩荡荡,东起汾河,西至风峪。风峪就是“晋阳与西塞蒙山即西山主峰庙前山间的首要孔道”,也是一个紧要去处。

    突厥人的铁骑踏雪而来,距离晋阳城堪堪也就十四、五里了,几乎可以遥望晋阳城头的大王旗了。突然间前面闪出一哨人马,大约三百余人,当中一员大将,复姓綦连,单字猛,字武儿。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单挑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