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609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12-3006:41:02

    大宴漠南

    在能够容纳数千人的大帐篷内,启民可汗拜见了高高在上的隋炀帝。大礼参拜那是一点不带掺假的。

    跪在地上的启民可汗是惴惴不安,满心狐疑。这么大的帐篷是怎么做的?相比之下自己那个一百多平米的豪宅就变成小窝棚了。差距,这就是差距,不服不行!按照事先编好的剧本,启民可汗就是一个请求,“变服袭冠带。”

    难道启民可汗不知道汉族人那套衣服在草原上不实用吗?怎么能不知道?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要让隋廷感受到自己的归附的诚意,又不损失自己的尊严,也许这是唯一一个选择。想来隋炀帝也不会张冠李戴、谬解经书。

    启民可汗以及他的智囊团赌的就是这个。

    那么,这位东突厥可汗到底是个什么想法?有点诚惶诚恐、不知所措。突厥人也是人,也是同我们一样的人,有血有肉,有爱有恨。隋廷对启民可汗有存亡继续的大恩,启民可汗也是感恩戴德地。归附,毫无疑问是真心的,只是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心意。“喻令出塞”的震动确实很大,启民可汗有点不知道错在何处。

    那位说了,如果隋炀帝借坡下驴,同意突厥人换衣冠,那怎么办?隋炀帝怎么会那么做,那不成了昏君吗?

    隋炀帝在诏书里说得很清楚,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先王建国,夷夏殊风,君子教民,不求变俗,断发文身,咸安其性,旃裘卉服,各尚所宜。”

    说得多好!

    启民可汗两次请求“变服袭冠带”,让隋炀帝看到了启民可汗那颗诚实的心。奖励、表彰也就随之而来,“可赐路车、乘马、鼓吹、幡旗,赞拜不名,位在诸侯王上。”

    这也是隋炀帝所能给出的最好的待遇了,不过仔细看看,都是虚的东西。隋炀帝也不傻。

    好了,在榆林的聚会到此结束。隋炀帝要到启民可汗的豪宅看看。一听这话,启民可汗的脸一红,自己的小窝棚太小了。没关系,这样才能显出领导亲民。

    车驾启程前往启民可汗的牙帐。

    临走之前隋炀帝交待下一件任务,马上征集一百万民夫修长城,越快越好。你以为杨广同学只为突厥人而来呀?一路上也顺带这检查长城。只是越看越生气,长城年久失修,这可怎么得了?马上就办。

    就为这事隋炀帝还同苏威闹了个半红脸。按照苏威的意思哪能啥事说干就干。修长城也不是急务,再说七、八月的时候正是农忙的时候,怎么能征调民夫修长城?要从长计议。

    可是隋炀帝就是这个脾气,说干就干一点都不能耽搁。二十天,完工。

    大宴启民可汗,又修长城,隋炀帝遭到了臣下的抨击。都谁呀?高颍、贺若弼、宇文弼,都是隋文帝时期的能臣、干吏。

    太奢侈了,太不姑息民力了。这些人也就是私下说说,没敢当面顶撞隋炀帝,哪成想有告密地。隋炀帝心一狠,杀!苏威算是侥幸留得一命,削职为民。

    杀了人虽然是血淋淋的,却一点也没有影响隋炀帝的好心情。炀帝继续北进,要把耀武扬威进行到底。

    领袖来到了草原,草原牧民也是欢欣鼓舞,夹道欢迎。隋炀帝亲临启民可汗的牙帐亲切慰问牧民的生活,还顺便探视了可贺敦义成公主。随后,估计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启民可汗“奉觞上寿,跪状甚恭”。接下来就是一场盛大的贸易活动,一方贡,一方赏。

    隋炀帝的第一次北巡圆满落幕。既确认了启民可汗对隋廷的耿耿忠心,也震慑了突厥内部不安定分子可能的盲动。隋炀帝这个亮相很华丽。当然,也有不高兴的。在启民可汗的酒宴之上,隋炀帝看到了高丽(高句丽)使者。这就让炀帝很不爽。

    高丽这个国家对于我们这套书来说,基本上也就是个群众演员,属于不得不提及的,但是对于这段历史来说高丽却是一个很重要的脚色。我们还得稍微多说几句。

    “高丽之先,出自扶余”。高丽人自称高句丽,皇族姓高,祖先是一个叫**的人。

    传说**的母亲是河伯的女儿。不知为什么落到了扶余王的手里,并且被幽禁于密室之中。后来受到日光的照耀就身怀有孕,之后生下一个大蛋。打碎蛋壳里面有个孩子,这孩子就叫**。

    扶余人对这个卵生的孩子十分不爽,大臣们总想着为国除妖,但是孩子的母亲,以及扶余王死活不干。谁的孩子谁痛!等到**长大之后就逃到了扶余国的东南,估计也就是朝鲜半岛的北部,并且建立了自己的国家,高句丽。到**的孙子继承王位的时候就灭亡了扶余国,俨然成为东方不大不小的一个国家。

    高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与中原王朝的关系不可能很近,当然也不可能很远,属于边远山区。在中国的史书上也是若隐若见。隋朝建立之后,隋文还封当时的高丽王高汤为高丽王。说起来可能好笑,但是这就是政治现实。天朝就是要啥都管!

    隋灭陈之后,高汤很害怕,“治兵积谷,为守拒之策”。也就在这个时候隋文帝给高汤写了一封信,也是提个醒、劝谏一下。

    为啥?高丽人并不老实,早就开始了兼并战争,对契丹、靺鞨痛下杀手,已经干扰了正常的区域秩序,损害了无所不在的大隋的利益。不提个醒不行了。

    收到信之后,高汤是一命呜呼,也许是吓的,也许是寿终正寝。接班的是高汤的儿子高元。高元登基之后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开始了对辽西的侵蚀。这就是在太岁头上动土。这是开皇十八年,也就是公元598年的事。

    当年六月隋文帝就发兵讨伐高丽,水、陆联军三十万。远征永远打的不是人,而是后勤。隋廷的第一次东征就是一个残字了得。三十万大军能够回来的也就十分之一二。虽然高丽也是吓得够呛,但是隋廷的东征毕竟是铩羽而归,很难想象高丽在这种情况下的恐惧有多少真实性。

    不过隋廷的东征却开启了朝鲜半岛的民智,当时在岛上还有两个国家,新罗、百济。隋廷东征的消息使新罗、百济很高兴,纷纷表示要给隋廷当向导。这就等于有了帮手。

    隋文帝并没有因为有了帮手而再接再厉,而是适可而止,这就是隋文帝不俗的地方。只要高丽表示臣服就可以了,最起码面子上过去了。这一晃也是好几年了。没想到隋炀帝在启民可汗这看到了高丽使者,你说隋炀帝的心情好得了吗?

    那么,高丽使者的目的何在?这一点书上没说,估计不是什么好事,最起码也是来摸底的。隋廷与高丽的恩怨启民可汗应该是很清楚,估计也没瞒着隋炀帝。这在隋炀帝看来就是挑衅。难道启民可汗比大隋天子更威风吗?

    高丽(高句丽)使者应该出现在长安,而不是启民可汗的牙帐。千里之堤会予蚁穴,强权最不能容忍的是什么?挑衅!任何挑衅者必须遭到迎头痛击,何况是高丽这样一个与游牧民族完全不同的国家?

    隋炀帝想都没想就给高丽(高句丽)王传了个口信,“归语尔王,当早来朝见。不然者,吾与启民巡彼土矣。”

    一语成谶,数年后隋炀帝真就巡到了彼土。

    随后北巡大军绕道太原返回塞内,九月底回到东都洛阳。

    到家之后,隋炀帝越想越不放心。满心里想的都是长城,连斐炬报来的西域消息都没心思听。要不是斐炬的耐心,一个很好的机会就这么溜走了。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试金石,吐谷浑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