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611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典说|新快|-0306:25:43

    长长的篱笆墙

    隋炀帝杨广的要求被铁勒人不折不扣地、坚决彻底地执行了。

    吐谷浑王“伏允东走,保西平境。”也就是说吐谷浑人丧失了大片的土地,龟缩在西平境内,也就是现在西宁市附近。

    为啥隋炀帝偏偏与吐谷浑人过不去?

    斐炬同学在给炀帝的报告里说得很清楚,吐谷浑已经变成了隋廷西进的一个绊脚石,更可恶地是经常阻碍东西交通。斐炬同学在张掖的时候就经常能感受到吐谷浑对张掖的侵扰。张掖在河西走廊,吐谷浑的手伸得也是够长的了。

    挨了打了,伏允也觉得日子很难过,两面受敌的滋味当然是不好受。思来想去,请降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估计吐谷浑使者拜见炀帝的时候说错话了,请降就请降贝,还加了两个字“请降求救。”也难怪,炀帝很难找。不在宫里头呆着,四处游荡。又到那里玩去了?不是玩,是北巡,再次北巡。公元608年三月,隋炀帝带着自己的几十万随从,“车驾幸长城,因出塞巡长城。”

    炀帝要看一看家里的篱笆墙怎么样了?去年北巡的时候就发现很多地方的长城年久失修,不堪重任。这哪行啊?虽然有启民可汗“保附关塞”,炀帝还是感觉不放心,还是把篱笆墙修好要紧。

    所以说,炀帝不好找,找到了也是时间紧,也就是三分钟说话的时间,吐谷浑使者说错话就是有心可原的了。这一说错不要紧,炀帝也许就领会错了。

    “求救?”

    赶紧发兵救援!

    一声令下,隋军就直奔青海而来。领兵大帅就是当年谋嫡的主要操盘手宇文述。大军进驻临羌准备受降、救援。

    大军来到青海的时候已经是七月。七月的青海虽然景色宜人,伏允的心情却很糟糕,有点忐忑不安。投降似乎是唯一的出路,可是当伏允看到隋军大队人马的时候,一种压迫感袭上心头。

    按说受降也用不了这么多人。

    伏允有些后悔,更有点胆怯。还是相信自己一把吧,跑!

    哪里跑哇?

    这一跑正着了炀帝君臣的道了。

    宇文述此来确实没安好心,隋廷的既定方针就是寻机消灭吐谷浑。投降也罢、求救也好,都晚了。如果伏允能够亲赴长安的话,也许还有转机,这一步伏允无论如何是迈不出去的。

    一个跑、一个追。一战曼头城、二战赤水城、三站丘尼川,宇文述三战三捷,伏允无路可走就上了雪山(今青海阿尼玛卿山)。据宇文述回报降者十几万,牲畜三十多万。算是大胜,战报直接就送到了炀帝在塞外的临时宫殿。

    虽然是出巡,炀帝的生活一点也不艰苦、一点也不枯燥。隋廷的工程师们充分体现了自己的水准,为炀帝建造了一个移动宫殿。既安全又舒适,也不能让勤于国事的领导太吃苦。

    消灭了吐谷浑,炀帝的心情还是不错。确切地说应该是痛击了吐谷浑,因为宇文述领兵回家之后,伏允同学也悠哉游哉地回家了。不管怎么说都是一个好消息,虽然整体上领导很不满意。

    炀帝本年度的北巡也即将告一段落,调研的结果是七月“发丁男二十余万修长城。”长城还得修,不仅要修,还要快修。皇帝出巡就是好,有问题现场办公,就地解决。

    那启民可汗怎么办?会不会有心结。

    炀帝也给启民可汗准备了一颗甜枣。“突厥意利珍豆启民可汗率领部落,保附关塞,遵奉朝礼,思改戎俗。频入谒觐,屡有陈请。以毡墙毳幕,事穷荒陋;上栋下宇,愿同比屋。诚心恳切,朕之所重。宜于万寿戍置城造屋,其帷帐床褥以上,随事量给,务从优厚,称朕意焉。”

    领导的水平就是高,对启民可汗有鼓励、有肯定、有褒奖,关键还是有建议。炀帝建安以启民可汗在“万寿戍置城造屋”,房屋造好之后“帷帐床褥”由政府资助。估计又是一个画饼。住惯了野战帐篷的启民可汗,怎们会筑屋定居?

    转眼之间又忙活了大半年,九月返回东京洛阳。领导也不能整天工作,美国总统还有休假的时候呢。回到洛阳,炀帝组织了一个驯鹰研讨会,与会人员上万。只是不知道是炀帝自费赞助,还是公款吃喝。

    连续两次北巡,北部边境是搞定了,唯一让隋炀帝感到些许不爽的就是东北部的高丽(高句丽)。一想起来就恨得牙根直痒痒。不过现在还轮不到高丽(高句丽),隋炀帝决定趁热打铁,一举解决西部的问题。况且斐炬在敦煌的工作也是颇有成色。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风雪大斗拨谷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