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643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2-03-0105:38:25

    第一章 皇帝天可汗之便桥之盟

    西出阳关就是西域。

    走马西来欲到天,平沙万里绝人烟,为言地尽天更远,安西尤在碎叶边。

    诗人们用无尽美好的语言描述着西域的人、物、事,黄沙、白雪、驼铃、牧歌在诗人的笔下无一不是英雄情怀、壮士凯歌。诗言情、诗言志,诗也有塞外美景随风走,诗也有异域胡人伴君舞。

    君不见,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君不见,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中有鲤鱼长且肥;

    君不见,琵琶长笛曲相乱,羌儿胡雏齐唱歌,浑炙犁牛烹野驼;

    君不见,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因君为问相思否?

    ??????

    数百年的东进、西上,数百年的丝绸古道,数百年的刀光火影,汉语不再是叶河番王们梦中的赫德巴赫猜想,胡歌也变成了花门将军口中不时遛出的乡间小调;河西的祁连山下已经是栗特人固守的家园,西域深处想来也有并不寂寞的汉家小屋;突厥人的西进更让天山南北、葱岭内外深深上了突厥人的气息。

    岭东五国,高昌、焉耆、龟兹、于阗、疏勒,岭西诸国,石国、拔汉那(大宛)、康国、曹国、米国、安国、吐火罗??????,再也不是班超坐镇南疆的旧时模样,融合使人相知,丝路让天涯变短。当历史走进公元七世纪的时候,西域历史也即将迎来一个新的主题,整合。

    突厥人的东西两分削弱了草原民族的实力,也割裂了大草原,使大草原自匈奴人兴起之后第一次失去了相对的稳定。西突厥的西进虽然使西域各国深深留下了突厥的印记,西域各国也被牢牢地控制在西突厥的手中,但是西域却更多地充满了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来自于西突厥先天的不足,室点密系与阿波系的内斗自始至终贯穿了西突厥的兴衰、荣辱;来自于对剥削、压榨的默默无语,来自于拨开云雾见青天的苦苦企盼。

    让战乱远离和平,让丝路成为丝路,也许不仅仅是旁观者之清,也是当局者之明。

    环顾四周能够使西域乱上加乱的势力不少,世界屋脊的吐蕃,遥远的大食,苦苦挣扎着的萨珊,风雨不相知的东、西两突厥,而似乎能够完成整合这一历史使命的只有新兴的唐王朝。

    而中原王朝也似乎具有这样的传统,远的两汉就不用说了,近的,如亡国之君杨广,如浪漫的符坚,如北魏的天才统帅拓跋焘??????

    然而从公元626年的朝廷王朝身上我们却看不到一点整合流沙东、西的潜能,刚刚登上皇帝宝座的唐太宗李世民正在经历登基之后的第一场羞辱。给李世民带来无尽苦恼的毫无疑问就是东突厥的頡利可汗。

    頡利可汗大约是在八月中旬得到李世民登基称帝的消息的,前往朝廷谈判的突厥使者带回了这个意外的信息。按说唐高祖李渊正在壮年,完全没有让贤的可能,只不过政治现实就是残酷无比。

    按照頡利可汗的计划,打就是为了和,就是为了在突厥人的条件下讲和,八月一日突厥的使臣前往长安寻求与朝廷在新的形势下的和解。正好赶上李世民的登基大典,八月九日李世民正式登上皇帝宝座,这就是唐太宗。

    对于朝廷政局的这个变化,頡利可汗一时还真有点适应不过来。李世民居然快刀斩乱麻,用霹雳手段了解了内部纷争,连老爸李渊也一并送进了历史,真让頡利可汗始料不及。面对这样一个对手,何去何从实在是考验頡利可汗的智商。

    頡利可汗感到难办,夹在突厥人与朝廷之间的梁师都更有末日来临之感。作为隋末群雄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之一,梁师都的存在确确实实托了突厥人的福,突厥人的强盛就是梁师都的唯一指望。

    不想投唐,夹缝中求生存,梁师都唯一能做的就是鼓动頡利可汗南下。

    南下,虽然并不是什么新奇的东西,也是当前的一个选择,也算给唐皇李世民的一件贺礼。况且梁师都给出的理由也是很充分。李世民刚刚登基,而且还是武力夺宫,内部肯定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很多麻烦需要摆平,正是最脆弱的时刻。是谈、是战,都有的做。

    于是頡利可汗、突利可汗联军十几万,越过长城,分兵两路直逼长安。北路军经高陵、泾阳取长安,在泾阳遭到了唐将尉迟敬德的阻击。西路军,两可汗的主力,攻击泾州(甘肃省泾川县)、转战武功(陕西省武功县),于八月二十八日来到了长安北部的渭水河畔。跨过河上的便桥,长安就在眼前了。

    頡利可汗并没有跨过便桥、跃马长安,那样没啥意思,还有风险。一旦唐军云集,毁了便桥,想要北归就要大费周折了。现在陈兵便桥,进退自如。

    已经临之以威了,頡利可汗也想不战而胜。使者执失思力单枪匹马前往长安,觐见唐王李世民。告诉你也没啥,就是想吓唬一下李世民。一个是战、是和的选择题摆在了李世民的面前。

    “便桥,即西渭桥,在今咸阳县城南,东南去西安府城四十里。”

    四十里的距离战马一撒欢就到了,可是执失思力这一去就没了音讯。肉包子打狗了?頡利可汗左等不来,右等还不来,心里不禁嘣嘣嘣地打起鼓来。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怎么着李世民也不会把事情做得太绝呀?

    正在頡利可汗胡思乱想的时候,只见远处几匹战马飞驰而来,旷野之上掀起一道尘土。越跑越近、越近越得清楚,转眼之间已经来到了渭水南岸。中间一人,頡利可汗认识,正是唐皇李世民。只不过今天的打扮略有不同,没了盔甲,一袭文士装束。不仅李世民这样,同来的也都是这身打扮。

    都是谁呀?

    高士廉、房玄龄、萧瑀、周范、安兴贵(疑似)总计六人。

    李世民的这个亮相太出人意料了。突厥人还没见过这样造型的秦王,当了皇帝就是不一般。有认识李世民的纷纷下马行礼,不认识的赶紧打听,这是谁呀?一听说是传说中的秦王,不禁肃然起敬。

    突厥人的队列变得乱哄哄,一点战场上的肃杀之气都没有了。那位说了,怎么还有给李世民行礼的?

    估计这些人都是突利可汗的部下。突利可汗与李世民是盟兄弟,给可汗的兄弟行礼不是很正常吗?这里面既包括对英雄的敬仰,估计也包含着与頡利可汗别苗头的险恶用心。

    看着对面粉丝们的欢呼雀跃,只见唐皇李世民把右手一摆,“同志们好!”

    “首-长-好-!”

    回答得还挺齐。

    再看看頡利可汗,脸都变成猪肝了,都气紫了。

    唐皇李世民一行六人来到渭水南岸,大大出乎頡利可汗的意料。頡利可汗想象过很多种可能。

    闭门不出,当然是最好的结果。不过可能性很小,頡利可汗内心深处也没希望会出现这么理想的结果。

    派人来谈判,也是一个比较月亮的结果,这也是頡利可汗所希望的。

    派军决战,这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也符合頡利可汗对李世民的了解。正好可以发挥突厥铁骑的战力,一较短长。

    没成想,李世民的表现比上一次还离谱。上次五陇阪还带了一百多人,现在仅仅六骑,还是文士装束。这个文士装束也很让頡利可汗思量,一方面说明没有敌意,另一方面也代表了轻视。到底啥意思?

    最关键地一照面就来了这一手,自己变成了列队等候检阅的了,好不憋气。

    就在頡利可汗暗自气结、胡思乱想的时候,只见唐皇一提战马,用马鞭一指,“往昔与汝面结和亲。而今可汗自负盟约,所为何来?”

    还未等頡利可汗答话,唐皇又加了一句,“頡利同学可愿与朕桥上一叙?”

    说着说着,李世民一提战马就要上桥。

    太恐怖了、太冒险了,马缰绳瞬间就被人拽住了。唐皇扭头一看,正是萧瑀。就在这个时候,只听人喊马嘶,大队人马跟了上来。书中没有交代来了多少人,估计来得再多也比不上突厥人的十几万铁骑。据我判断来的是李世民的玄衣大军,也只有这支黑压压的队伍才能有超常的震撼力。

    扭头看看身后的大军,李世民举起左手往下一按,大阵安静下来。随后一提战马上了便桥。

    事情走到这一步已经完全脱离了頡利可汗的掌控,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一松缰绳,頡利可汗的战马塔塔塔塔也跑上了桥。也不能让人看扁了。

    双方马头对马头了?没有,关系还没有好到那个程度,一个桥头一个桥尾,君在桥之头、我在桥之尾,这就够意思了。比的是胆气!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