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678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百\|度\|搜\|經\|典\|小\|說\|免\|费\|下\|载\|小\|说】-0306:08:39

    选择(下)

    可别小瞧高昌王,秤砣虽小可以压千斤。也许在别人眼里高昌只是弹丸之地,在麹文泰看来那已经不小了。麹文泰可不是井底之蛙,那是在大隋留过学,在西域流过亡,在高昌战斗过,挥过钢刀、杀过人的复辟之主。看看麹文泰的年号就知道了,重光、延寿,麹文泰对高昌国有再造之功。只不过关起门来当皇帝,心态确实有些膨胀。

    在高昌国内,麹文泰不是王,而是皇帝。据专家考证,麹文泰正式登基之后,曾经对国家进行过大力改造,史学界称作“延寿改制”。目的只有一个,加强皇权。所以说,当年麹文泰与李世民的会面应该叫做双龙会,只是一只是大龙,一只是小龙,也就是蛇,咳。

    现在可以感受到当年麹文泰的挫折感能有多么的强烈。

    这些种种不法行为传到长安,可以料到天可汗的震怒。气愤之余天可汗就想把高昌管事的找来谈一谈。谈啥?促膝谈心、尊尊教导。在高昌国内除了高昌王,还有一位能人,一位突厥人,大臣冠军阿史那矩。

    估计这位阿史那矩是乙毗咄陆可汗派来的监军。天可汗想做做他的工作,来个釜底抽薪。没成想让高昌王给拦住了。派来的是麹氏族人、汉语贼好的、贼能说的长史麹雍。高昌王麹文泰害怕呀,怕天可汗把阿史那矩给做了,让自己里外不是人。那不是逼自己上梁山吗?危险的事麹文泰从来不做。

    请罪、谢罪,无论麹雍说什么都改变不了客观事实。

    几番使节往来之后天可汗是明白了,真明白了。“高昌数年来朝贡脱略,无藩臣礼,国中署置官号,皆准天朝,称臣于人,岂得如此!”

    问得好!隔空对话,高昌王答得更好!

    “鹰飞于天,雉窜于蒿,猫游于堂,鼠安于穴,各得其所,岂不活耶!”

    吓唬谁呀?你走天堂路,我走地狱桥,大路朝天,各走半边。

    不知道天可汗听了之后会有什么感想,估计又一个桌子被踹碎了。

    偏偏还有来捣乱的。谁呀?夷男。

    夷男同学给天可汗写了一封信,“高昌虽貌事至尊,而翻覆不实,擅发兵与欲谷设击天子所立之国。奴受国厚恩,常思报效。乞发所部,为官军前驱以讨之。”

    话说得多好听啊?听在天可汗的耳朵里可不是什么滋味。天可汗要打谁还用得着你支招吗?难道天可汗不知道高昌已经起了外心吗?

    天可汗虽然身在长安,对西域的形势也是倍儿门清。高昌不长来朝贡,朝廷也不好意思主动派使节,但是带着白手套的官商却是往来不断。私底下也有非正式的沟通渠道。高昌攻击焉耆的时候,各方谍报人员在高昌国的国宾馆之内也是明争暗斗。当然了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谍报战并没有影响高昌王的最后决策。

    焉耆,这个朝廷在西域的支点遭到了无情的打击,李世民的脸上也是隐隐发烧。令人遗憾的是,现阶段天可汗除了对偶尔出现的高昌使者发发脾气,确实没有有效的手段。在西域用兵就是当年的汉武帝都得想一想,何况是天可汗。客观地说,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并不支持在西域大动刀兵。

    唐初这个时候,别的不说,人力资源就非常有限,总人口比隋朝的时候少很多,最多不超过一千五百万。算一算能够调用的兵就很有限了,应该在四十万上下。而李世民能够征调的机动兵力也就十万左右。闪击东突厥、攻击吐谷浑所用的兵力都不超过这个数,与吐蕃对阵更是只有五万人。这是兵力本身,还不算十倍的军需。

    夷男主动请战是一下子点到天可汗的命门上了。让他去?不行。打下高昌以后归谁?不让他去?很可能夷男自己就去了。与其说这是请战,倒不如说这是政策宣誓。夷男自己要西进,还要拉上天可汗这块虎皮,吓唬西突厥的乙毗咄陆可汗。

    天可汗的处境似乎很尴尬,能够体会这么深的还有高昌王麹文泰。

    文泰是认定了天可汗对自己无能为力。

    且不说高昌国与乙毗咄陆可汗穿一条裤子的关系,且不说横在高昌与内地之间的沙海,就是朝廷的经济也不支持这样的远征。对于这一点麹文泰十年前就知道,印象太深刻了。

    高昌国内就没有能劝劝地?能够与麹文泰平等对话的人基本没有了。早年同麹文泰一起光复大业的功臣都已经相继谢世了。比如说,张雄,那是忧虑的。

    “规谏莫用,隐忧起疾”,墓志铭上说得多清楚!小胳膊哪能与**较劲?浑忘了自己从何而来呀!高昌王这么折腾,高昌人有什么感觉?无奈呗!

    无奈之外还有嘲弄,一首民谣不知从何时开始流传开来。说的啥?“高昌兵马如霜雪,汉家兵马如日月。日月照霜雪,回手自消灭”。

    就这个麹文泰听了能高兴吗?

    高兴是不可能的了,气愤是很正常的。凭啥“高昌兵马如霜雪,汉家兵马如日月”,再说了我就是汉,我不是汉吗?对,您这是汉,可人家那是天可汗。

    “设今伐我,发兵多则粮运不给;若发三万以下,吾能制之。加以碛路艰险,自然疲顿,吾以逸待劳,坐收其弊,何足为忧也?”

    文泰这是在说服谁?说服自己呗。不仅给自己打气,文泰还给夷男打气。“老薛,好歹您也是可汗,何必怕那个李世民?”

    自信已经到了自大的程度。旁若如人,全不把天可汗当回事儿。

    难道天可汗真就不敢发兵高昌?李世民也有隐忧,一旦大军西去,而薛延陀趁势南下,局面就会一发不可收拾。天可汗要的是完全之策。

    愁哇,大人物也有大人物的烦恼。夷男的建议看来是不能置之不理,置之不理于理不通,大将唐俭启程前往漠北与薛延陀大可汗夷男商议合作出兵的具体事宜。商议吧,看看能商议出什么结果。

    打是准备打了,得找个适当的时机。都这时候了,天可汗还希望文泰能够回心转意,“翼其悔过,复下玺书,示以祸福,征之入朝”。

    文泰的回答自然就是置之不理。

    贞观十三年四月,又到了春夏之交,满怀心事的李世民再次前往九成宫避暑。这一去机会就来了。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结社率事件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