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江雪孤舟

正文 第八章 密室政治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车到致远花园前,两人看到已经有数辆马车停在旁边的马厩,知道时间已是不早。就在敏宁提起长裙的裙角准备疾奔而入时,一阵沉重的马蹄声引得两人回首注目,那骑士穿着白色帝国军礼服,衣冠整齐,面目冷峻而严肃,火炬一般的目光似乎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操纵着战马徐徐减速停下。</p>

    “哥!”敏宁突然对着骑士喊道,那人刚将马拴好,敏宁便已奔了过去,握住他的双手,蹦跳着说道:“几年没见,沧桑了很多啊,可把我们想死咯。”敏宁没敢用“我”,生怕祖皓难堪。</p>

    “妹妹啊,你怎么还是长不大的样子?难得回来,确实想多见见大家啊,”祖皓的脸上多了几分成熟,也添了几处刀伤,“战场刀枪无眼,受点伤也正常。对了,这位是?”</p>

    “末将驻普国使馆宪兵队队长,上校曹永浜,久仰将军大名,今日得见,不胜荣幸!”门仓促,曹永浜没来得及穿军服,因此只是立正。</p>

    “曹将军啊,久仰大名啊!”祖皓热情地伸出了手,“将军的新军策,在下曾有幸拜读,不愧是神来之笔啊!帝国战胜普国之功,将军可以毫不犹豫地取走一半!”</p>

    “你们倒是看起来惺惺相惜的样子,可惜没你什么机会咯,曹将军,机会难得,我可有很多问题要向祖将军讨教哦。”敏宁挽着祖皓的胳膊笑道,她似乎没打算让自己的参谋打断这难得的相聚。</p>

    “妹妹莫急,开完会自有时间闲话,先进去吧,大家都到了吧。”轻轻放开公主的手,祖皓的语调冷静而又平缓,他不像敏宁那般只顾得日思夜想之人而忘记了国家大事,在这个决定命运的时刻,必须时刻保持清醒。</p>

    此次太后召集宗室核心成员商议,官场上虽说早有传闻,但真正能接触到其中内容的,除了与会者本身,再无他人。包括曹永浜在内,所有与会者的秘书、随从和卫士都被安排在花园外间休息室中。刚进入这宽敞凉爽的房间,年轻的参谋便能感觉到其中分明的界限:皇帝一系贵族的随从,纷纷围在唐铭铮的首席书记官季若新身边,这个身材高大的官僚,如同一尊神像,在九五之尊缺席的时候,安然自得地享受着众人的巴结与侍者的周到;而唐铭弈最亲信的教育部长公孙永身边,则聚集了一群和他一样牢骚满腹的属官与侍从,这些人的主子,原本享受着封地和帝都宽敞华丽的宅院,不想唐铭铮在物价飞涨之时,对于他们增加年金的要求置若罔闻,无奈之下,许多皇室宗亲不得不变卖家业,举家离开帝都。乡下的生活自是比不上都市的繁华,巨大的落差之下,当然怨声载道。权力场之上,往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王子皇孙们不敢在太后面前叫苦,奴才们却顾不得这许多,看得季若新一个小小的五级&#25991官,前呼后拥之下,排场竟超过了很多为公为侯的王子,这些人便将心中的烦闷,向公孙永这个有名的清流&#25991官一吐为快。</p>

    敏宁则跟着祖皓在管家的指引下进入了内侧的园林,她当然没有必要在乎这些官场失意者的抱怨,因为比起官员们贵族的不满,当下民众对于皇室统治合法性的质疑才是最为棘手的难题。这种质疑被那些披着立宪外衣的共和主义者逐渐挑起,难免动摇民众对朝廷的信任,因为民众更喜欢的,是将自身的不满和生活的不顺归结为他人特别是统治者的失败,根本不会有人去考虑,这种想法是否正确,当下的问题应当如何解决。这对于普通人来说,如同教士口里念念有词的经&#25991,过于高深晦涩。他们只希望像前往神殿一般,朝着某个至高无上的偶像跪拜一番,那个看不见的神祗就会满足自己无尽的愿望……他们甚至根本不在乎膜拜的至高之神到底是谁,它的教义究竟如何,只要教士告诉自己,相信神,你就能得到各种好处,这或许就够了,至于它叫做君主还是共和?对不起,那是老爷们的事情,与我无关。</p>

    深邃空幽之中,隐藏着一间不大起眼的石屋,石头砌成的围墙十分厚实,外人难以听见室内的谈话,花园内身穿白色制服的禁卫军和蓝灰色军装的汉国公卫队交替肃立,不时有卫队直属的特工穿着西服四处巡视。森严的戒备和紧张的气氛,或许恰恰印证了先前敏宁在普国听到的传言:太后打算在百年之前,对帝国的政治制度进行大规模的改变,为的就是让自己喜爱的儿子唐铭弈在失去自己庇护后,仍旧能够掌握足以制约唐铭铮的实力与威望。</p>

    这是敏宁第一次进入这间密室,据说这是太后在成为皇后之后,专门于宫外修建的会议场所,这个不起眼的地方多次决定了帝国乃至联邦数千万民众的命运。只不过,它比公主想象的要小,陈设也十分简朴,一张会谈用的长方桌就占据了大半空间。除了参与会议的宗室成员,只剩下太后的管家扈鹏和几个亲信侍应。几张涂得漆黑的木椅整齐排列,祖太后坐在中间的正位,她的两个亲生儿子——皇帝唐铭铮和汉国公唐铭弈分坐两旁。太后还是那一身静修的素服,好像今天不过是闲话家常而已;唐铭铮是昨晚刚从骏崖赶来,为了掩人耳目,他特意穿着褐色西服,还派人嘱咐敏宁要穿宴会的正装,因为开国后逐渐取消了龙袍及皇族服饰,独一无二的海陆军大元帅军装就取而代之成为了皇帝的象征,如果穿着它来,在外人眼里,今天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必将成为圣旨和国家的意志。所以,相对简单随意的西服,就大大增加了这次会商的非正式性。如此一来,即使今天这样太后和汉国公的支持者占到多数的情况,遇到有人提出不利的决议,自己也可以推说事关重大,需要内阁决定。</p>

    “好了,小辈们都到齐了,今天不做过多寒暄,也不追究谁来得晚。老身本已退居深宅颐养天年,但这几年发生的变化我还是知道的。”太后直接进入了正题,苍老的脸上还是如同40多年前那样充满坚毅和镇定,但熟悉太后的人都知道,只有国家到了荣辱兴衰的关键时刻,这位实际掌握大局多年的女性才会露出这样的神情。“今天老身不但把我两个日理万机的儿子请来了,或者说有些人还是好不容易请来,不过老身也请百忙之中的你们,抽出空来,听听我这个快死掉的老太太唠叨几句。这里我没有干涉朝政之心,更没有重掌大局之意。所以我今天把铭浮铭锋也请来了,他们两位都不是先帝的子嗣,但这些年来没有他们镇守边陲,忠诚勤恳,也没有你们大展宏图的舞台,所以这么重要的事情,他们有权利发表意见。”太后所说的唐铭浮和唐铭锋都是前任帝君的侄辈,一直作为郡国公承担帝国边境的防卫,虽说帝国对宗室成员往往严加监控,但无论看管京畿西部雪山中作为皇室避难之用的帝国行宫的唐铭浮,还是守护宗庙及皇陵的唐铭锋,都是太后颇为仰仗的亲信。关键时刻他们的言行不但能影响决策,手上掌握的卫队和皇室金库,也是左右朝政的重大力量。此外,两人与唐铭铮、唐铭弈都保持着不错的关系,加上祖皓这个太后最为喜爱的孙辈,可以很大程度缓和两个儿子之间的对立情绪,避免让讨论进入党同伐异的歧途。</p>

    包括唐铭铮在内,没有任何人敢在得到太后允许前说话,所有人都静静地坐着,等待着这位曾经的最高统治者开场:“今天的事情事关我国国运及未来,各位平时如何,老身不去评价,能请你们来,说明你们还是有自己的见解和影响的。所以,今天也不要有顾虑,在没有提交朝会之前,我们自家人,应该关起门来,先把想法理一理,顺一顺,只有让外面那些臣民们看到,我们唐家和祖家是一心一意的,才好堵住那些别有用心的议论不是?”</p>

    语罢,太后命管家取来两本书,对众人说道:“这两本书估计在座某些人应该读过吧?没有读过的,一定抽空阅读,我是托扈鹏在书店买的,你们找到应该不是难事。”</p>

    众人望去,太后手中拿的,正是宋竺初的《新政九篇》和宋致武的《沉默的愤懑》。重视资料和情报的搜集,是老人带给皇室最为可贵的特点,当却很少有人能做到太后这样兼容并包、面面俱到,她的两个儿子里,铭铮布网虽广,但在相互矛盾的情况下容易摇摆和轻信;铭弈虽说立场十分坚定,但却听不得危险尖刻的言论。</p>

    “要说这两位宋先生虽说观点不大一致,但公忠体国之心,却是有目共睹。竺初先生的视野和设计,可谓是高远而广阔,不是单纯对洋人照搬照抄,难能可贵啊。依老身之见,这宪政是个好事,但西洋如此这般,我国不一定非要依葫芦画瓢吧?这宋致武先生据说还是皇上的顾问?我看皇上你可以多和他谈谈,不要有顾虑,致武先生和竺初先生一样,都是欢迎宪政的,但他书里提出的顾虑,也正是老身担心的问题,国家会不会乱,洋人会不会借机干涉,我看都是需要你们细细研究的。”</p>

    “不劳母亲费心,朕定会多向宋先生请教的。原本聘用此人,就是为新政提供咨询。至于竺初先生,内阁也早有计划让其主持宪法起草及预备立宪研究,一切依制而行,母亲可以放心在此休养。”唐铭铮不愿早已远离权力核心的母亲以任何形式再次插手国事,因此话语中充满了排斥和警惕。</p>

    “皇兄,母亲再怎么说,也是家中尊长,有母亲的支持,宪政自然是水到渠成了。然依儿臣之见,我国既欲开风气之先,又何必瞻前顾后呢?”唐铭弈在得到开会的消息后,就没有打算掩饰,他甚至和自己的儿子穿着一身华丽的军服出席会议,汉国公的意图,和自己的哥哥正好相反,他就是希望将这次密会弄得朝野皆知,这样才能拉拢便于本就倾向立宪的知识界和媒体舆论,为自己再今后的权力游戏中增加筹码。</p>

    “母亲大可放心,有我兄弟几人,有皇兄掌握大局,宪政之水,定然涓涓而流,润泽我帝国江山、万民。”汉国公顿了顿嗓子。</p>

    “好啊,铭弈,你就说说,这宪政有何优势?”太后知道,比起皇帝,唐铭弈更为宽容和谦恭,为人处事也更多考虑他人的感受,因此他对宪政的理解,可以代表多数人的意见。</p>

    “儿臣愚见,这宪政对我国利大于弊,”众人注目下,唐铭弈突然变得更加光彩照人,“这宪政之利有三,一为合乎祖制,顺应天人。古时圣人有‘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论断,暗合宪政之民本思想;亦有帝王与民约法三章,立规矩而护百姓,除暴安良以树威信。我开国之南皇帝有‘人无信不立’之言,儿臣以为国家亦然,无约法则官民有争无规矩可寻,国家有事无祖制可依,故立宪势在必行。”</p>

    “是不是说有了宪法就能确立国家的威信?那还要赏罚来干嘛?说到底宪法不过形式罢了,没有力量保障的规则永远都是空&#25991。”敏宁在末座暗想。</p>

    “这自然需要制度保障,否则会成为一纸空&#25991,”唐铭弈继续,“所以立宪法,开议院,选议员乃是当务之急。我国应召集心向宪政又具备相当能力者为国会议员,尽快完善体制。”</p>

    “那这第二个好处呢?”唐铭铮提示自己的弟弟。</p>

    “皇兄莫急,宪政之利,二在制度师法西洋,则可示我国与西洋列强之亲善。洋人视我为化外之邦,盖因我仍为君主体制,蒙昧落后。而西洋有共和国,也有立宪国,我国立宪,则制度与西洋无异,各国便无理由再以制度问题杯葛我朝,我融入&#25991明世界之步伐,亦会加快。”</p>

    “皇叔怎么说也是饱读诗书之人,怎么今日的见解如孩童般稚嫩?”敏宁不解地问祖皓,“这宪政本就是为我国富强所谋,为何非要讨好西洋?再说了,列强也决不会因制度相同而对我国关爱有加,这大陆帝国原为共和国,还不是遭遇西洋各国之围堵?而现如今统治西洋之神圣同盟,多数为绝对君主国,又有哪一点比我国优越?”</p>

    “汉国公这样说自有他的道理,我们姑妄听之,不要急于下结论。”祖皓悄悄止住敏宁。</p>

    唐铭弈并没有注意到角落的窃窃私语,只是放高了声调,“这第三利,在于西洋发达各国,均采取宪政,进而富强,故宪法立,议院开,国家兴。宪政使各国摆脱旧有藩篱,经济如鱼得水,财富源源不断。”</p>

    “宪政有利于商业倒是不假,但更多还是因为参与宪政者本身多为商人或有商人背景吧?帝国今日之情况,商人仍被排斥于主流,依靠一群只会空谈的读书人和死抱农奴制不放的贵族,即使立宪,又能搞出些什么来?”敏宁想到在普国使馆期间,林怀衷曾多次在会议上抱怨帝国南方工商业开拓之困难,堪比辛德拉。不但贵族抗拒,读书人也对商业活动和商人满怀轻蔑,甚至要求官府驱逐购房充当商铺及仓库的北方人。清流物议,也多针对工商业,认为这些行业败坏风气,与民争利。</p>

    “铭弈说那些,老身这段听得太多了,新意还是欠缺了些。老身这次召集诸位,其实最想听的,就是皇上的看法。”虽然与长子不睦,但太后也知道,自己喜爱的次子非常容易偏听偏信,这些时髦论调,恐怕不会出自饱读诗经的唐铭弈之口,很可能是他馆舍里那些共和主义门客的一面之词。因此,为了帝国的江山社稷,她必须在立宪问题上与唐铭铮保持一致。</p>

    唐铭铮示意窃窃私语的众人安静,整理以一下因炎热而扯歪的西服衬衣领口,不紧不慢地说道:“二弟所言,不无道理,从士情民意来看,立宪也确实是潮流所在,大势所趋。然变更政体,乃是国家大事,我们不能单凭想象和观感判断。此门一开,人人参政,事事议论,难免七嘴八舌,不得要领。故朕以为不可操之过急,而应适当维护朝廷之权威,正本清源方能保我山河永固。”</p>

    “皇儿以为,这行政和军权还需要集中,因为帝王的位置仍需要足够的实力来保障。故议会掌握立法权,而行政权力由朝廷控制,至于这司法权,自部制改革,审判与案查脱离刑部,已是独立运作,故皇儿考虑暂且维持现状。”皇帝继续补充。</p>

    “老身也认为,这立宪吶绝不可操之过急,仍要仰仗诸位宗室及重臣规划指点,但立宪各项筹备工作也必须尽早开始,否则外界必然以为我国立宪是假,敷衍民众是真。”太后放下眼镜,望着所有与会者说,“但有一点希望各位明确,不是我唐家不愿放弃权力,而是我国实行君主制多年,与普国的战争也只是三年前的事情,因此容不得有太大的变故甚至动乱。老身早已隐退,但治理这个国家40多年,我有感情呐,我是断然不会忍心看到她毁于一旦的!但各位放心,不到忍无可忍之时,老身是决不会出手干预的。”</p>

    “太后圣明,我等永远爱戴您,誓死追随,绝对效忠!”唐铭浮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但这个太后子侄辈中最年长者的忠诚和老实是太后心知肚明的。</p>

    “既然大哥表态了,我也没话说,一定尽我所能报答太后养育之恩!”虽然年纪最小,但唐铭锋一直由太后抚养长大,因此自幼父母双亡的铭锋一直视太后为亲生母亲。</p>

    太后心满意足地看着这些子侄辈的皇亲贵戚,皇帝和汉国公在立宪问题上已经达成共识,其他亲王郡王自然不便反对。不过,仍不是安枕无忧之时,剩下的事情,还要趁热打铁赶紧做完才是……</p>

    </p>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