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江雪孤舟

正文 第十三章 不可忽视的纪念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森国协调妥当,敏宁却一点没有惜时如金的想法或做法。她带着仪仗队、侍卫和随从官员,一丝不苟地按照国家元首出行的礼节与行程不紧不慢地回到龙丘。仿佛此刻,她已不再是掌握一国军政大权的最高领袖,而是如西洋立宪国君主那般,不过是政客们装点门面,体现自己与君主国亲近,又比共和国高贵的华丽摆设。</p>

    植物园门口,一个穿着军官制式衬衣的身影正在神色焦急地张望着宽阔道路的远方。龙丘的盛夏,虽说因北方的缺水和干燥而显得颇为炎热,但夜幕降临,随着地面吸收热量的挥散,空旷的街道上却又变得凉爽舒适。晚饭后惬意散步的市民们,都没有注意这样一个孤单伫立的身影,来来往往的人们,除了抓紧时间享受这上天恩赐的凉风之外,似乎对夏天发生的其它一切都可以毫不在乎。</p>

    直到夜深人静,偶尔的蝉鸣和风声已经依稀可闻,石板路的远方才缓缓闪烁起星星点点的灯光。煤油燃烧的火焰被四周的清风吹散成一圈圈模糊的光晕,伴随着马蹄的踏鸣稳稳靠近。那人见状,赶忙拭掉额头的汗水,迅速穿好军服外套,麻利地整好军容,最后戴上帽子,一个立正,如忠实的卫兵般守候着车队的回归。</p>

    “曹将军,你这是何必?”敏宁打开车门,赶忙呼唤看起来已经等候多时的曹永浜上车,“炎夏如火,有事等我回到玫瑰厅再行商议不迟,何必……”</p>

    “正是因为十万火急,末将不敢造次,又熬不住等待,只好……”曹永浜依旧掩饰不住内心的情绪。</p>

    “好啦,我不就回晚一点嘛,路上有点事情,去了趟植物所。你就那么想知道啦?”敏宁看着秘书长的神色,不知为何想到了他等待妻子临盆的模样,便禁不住戏谑道。</p>

    “殿下!”曹永浜似乎感觉到了一丝异样,只好又急又羞地摆摆手,“末将也不是杞人忧天啦,不过这几天,龙丘的动向,确切说军队的动向,似乎有些难以控制啊。”</p>

    “哦?却是为何?”敏宁依旧稳稳当当地坐在箱车的靠椅上。</p>

    “闻熹那伙人,最近是越来越不安分啊。”曹永浜吸了口气,“不知从哪里搞来了不少钱,四处笼络普国出身的军官,特别是那些少壮军官,一段时间下来,已经颇有些人气了。”</p>

    “廉菲不在,他一个马屁精跟屁虫,似乎掀不起什么风浪吧?”敏宁不以为意地问道。</p>

    曹永浜:“若就他一人,自然不足为惧,否则,这么多年,军队不会留着他。不过,他也只是浮在表面的一层,在闻熹背后,还有两个人支撑,一是王坤凌,此人野心勃勃,又有商团财富作后盾,自然可以大把撒钱收买人心;还有一人叫罗北辉,普国前任军情局头目罗蓝远之子,此人虽称不上足智多谋,但却敢言好辩,连续几篇渲染西洋威胁及幕后操控东夏政局的&#25991章发表,使其俨然成为军中鹰派的精神领袖。”</p>

    “王坤凌?不出所料。不过这个罗北辉嘛,看过几次他的&#25991章,起初的还有些道理,但后续的却过于偏激。”敏宁见车已到玫瑰厅,便吩咐曹永浜下车,“倒是很合那些血气方刚的年轻军官的胃口啦。对了,这里面,可有军中高级将领?”</p>

    “似乎除了卢德培多少参与些活动以外,没有其他将官参与,连裘&#25991和还有那些旧普军参谋部的人都与这些人保持着距离。”曹永浜答道,“只不过,他们散布的那些论调,什么‘党争误国’、‘军人应担当国运’、‘东夏与西洋必有一战’,还是颇多信众啊。”</p>

    “好,我晓得了。”敏宁听罢,脸上泛出一丝睡意,她拍了拍曹永浜的肩膀,微笑道:“这几天辛苦你啦,好好休息吧,军务会议日常事务,可不能荒废哦。”</p>

    “可是……殿下,如果……”曹永浜仍在解释,公主却只是背对着他,轻轻挥了挥手。</p>

    一连几日,龙丘的空气里,依旧是冰火两重:各类俱乐部、宴会厅和高级宾馆,几如夏日的泳池一般整日人满为患,以商团金钱作为后盾,闻熹接连不断地聚集着一拨又一拨老普军的青年才俊,罗北辉则一场接一场地在军地两界作着大同小异却煽动性极强的报告;身为政客的王坤凌更是不甘寂寞,他模仿这西洋政客竞选演讲的模样,走遍大街小巷,学校广场,借助统一党背景的各类报纸,他“公司化管理,竞争性服务”的军政改革理念渐渐为各个阶层所熟悉。一时间,三人成为了整个联盟的政治明星,成了民众心中联盟振兴、东夏复兴的希望与榜样。多数人都相信,富有朝气的他们,已经站在了最高权力的台阶之下,或许,这时只要轻轻向前一迈,整个联盟,都将是他们实现理想和对国人承诺的最佳舞台!</p>

    自然,与这炽热如火般的艳阳天相对应,保皇党门前的孤寂和冷清,绝不如凉爽的夏夜般让身在其中者感到惬意与安闲。本就被认为根基浅薄的唐敏宁自不用说,就连在旧帝国官僚中颇具人望的季若新,都悄然放弃了本就东施效颦般笨拙的竞选和宣传。对于这位精明的首席辅佐官来说,唐敏宁即将失去最后一张可以依靠的王牌——军队,便成为了真正的傀儡和象征。那么,洗牌之后的新局当中,对自己的权力之路构成障碍的,必然是商团及其支持的普国帮。不过,季若新对于时局,有着和王坤凌不同的看法。他认为,金钱如同诺论人的木屋,虽然光鲜华丽,但面对风雨火灾,却是不堪一击;而权力就好比旧帝国的高楼大殿,虽然略显老旧,却能够历久弥新。因此,作为资深&#25991官,他将攻略的重点放在了&#25991官之上。</p>

    &#25991官系统,无论朝代如何变换,权力如何交替,都是一个成熟政权稳定顺畅运行的根基。特别在选举制度下,或许从中央到地方,由于选举制度的存在,行政长官和议会议员都必须在一定时间内轮替,但&#25991官却能够跳出这一体系,以专职业务人员的身份长久存在。这就是所谓技术官僚,或者后世称之为“铁饭碗”的公务员。无论哪个君主,哪个党派执掌政权,即便原有人员经历了大规模换血,这种稳固的权力运行体系却很难改变,久而久之,或许连君主本身都无法区分,统治这个国家的,到底是整日被人山呼万岁的自己,还是那些看起来只知道惟命是从的官僚&#25991吏。</p>

    至于唐敏宁,她似乎连这样曲线救国的策略都没有想到,每日只是例行公事般处理着堆积如山的&#25991案,参加着各种林怀衷和季若新不愿浪费时间参加的活动与仪式。虽说由于全代会召开在即的缘故,统一党常务理事们再也不碰头开会,但民间地下的观察家们都已认定,公主早已接受了自己的命运,此时的她,就好像衣着单薄地站在冰天雪地之中那样,任由寒冷的空气将自己冻成一座美丽但毫无声息的雕像……</p>

    偏偏在这种令人沮丧的时候,西部的照国又发生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变故:原本带着上百名士子、学者、作家和艺术家逃往共和国的尉迟金,突然越过潞照边境进入了照国。照国向来崇士,苏&#25991仲的兵马又尚未开到,不敢阻拦的照军只得放任这上百人的队伍从容自得地进入关口,而后在不断加入的支持者簇拥之下回到了乌林。而早就听到消息的乌林学生士子们,则呼朋引伴自发来到宫殿前的帝王像广场聚集。他们整日高喊口号,要求控制朝政的世子徐昭还政于朝,直至公开选举,订立宪法。</p>

    面对已经在广场上安营扎寨,甚至在中心高大的义帝徐翳铜像上挂满标语的学生与士子,本就对这些人恨之入骨的徐昭立马命令调兵入城镇压。杨子钊担心流血一发,谁都难以收拾,因此苦苦相劝。最后,照国上层决计,军队只在外围警戒,预防动乱,国府则先与广场聚集者沟通,待明确对方真实意图后,再做决定。必要时,将武力镇压这种脏活推给联盟,自己只要从旁观望,这样两不得罪。</p>

    天&#25991学家认为,我们居住的星球一直在不断的自转,自转的同时,又在围绕着太阳进行公转。正是这种自转和公转,使得任何地方都有阳光照耀的时刻。而随着某个地点与太阳距离达到最近,该地的温度便会上升至一年中的顶点。就在乌林城与太阳的距离越发接近,城中空旷的皇帝像广场整日被烤得如火炉般酷热难耐之时,聚集在广场上的学生士子们,也将他们的抗争推到了一个新的顶点:一幅由美术学院师生绘制的巨大画像,被带到了广场的中央。示威者们攀爬上徐翳的铜像,将这幅长达五米、包裹着沉重实木相框的画像用粗壮的麻绳挂在了义帝的脖子之上。远远望去,这位双手抱胸,正对宫殿,仿佛在默默注视着自己最后子孙的开国皇帝,正在遭受羞辱与审判;而那张栩栩如生的画像,俨然成了控诉徐氏王朝不肖后裔的檄&#25991和罪状。</p>

    框中黑白两色绘成的,正是前任国相,已故照国重臣岳振邦的面容。对于倾向立宪的学生与士子而言,这位改革派领袖早已成为他们心中永不磨灭的楷模和先驱。每年夏日最炎之时,都是岳振邦的忌日,然而,这次皇帝像广场上的纪念活动,不但规模空前,更是因当时激荡的时局而被赋予了许许多多其他含义。</p>

    </p>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