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抗日军火大王

正文 第二十九章——大别山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大别山山地被断层分割成许多菱形断块,东南侧黄梅到桐城一带,山麓线挺直,山坡陡到50°以上,是明显的断层崖。山地南北侧修建了许多水库,有梅山、佛子岭、白莲崖水库等。现存森林以马尾松、杉、栎为主。</p>

    </p>

    大别山区是中国茶叶和板栗及甜柿的主产区,其中六安瓜片、小吊酒、霍山黄芽、豫南信阳毛尖、信阳红茶、鄂东北的汉绿、岳西翠兰都是有名的品种,英山县茶叶年产量位居全国第三,罗田板栗其年产量为全国第一。另外油桐、油茶、丰店乌桕、漆树等经济林木在低山丘陵区广布。</p>

    </p>

    大别山中山面积约占全部山区15%,其馀多为低山丘陵。山间谷地宽广开阔,并有河漫滩和阶地平原,是主要农耕地区。山地多深谷陡坡,地形复杂,坡向多变,坡度多在25°~50°。大别山地势较高,南北两侧水系较为发育,分别注入长江和淮河。</p>

    </p>

    </p>

    日军集结二十五万人集中进攻南京第一道防线,南京警备军经过三个月的持续抵抗,最后在消耗了日军三分之二的有生力量之后,南京警备军残部从南京撤退,撤往大别山地区。南京警备军改称第四路军,驻屯皖南。</p>

    </p>

    </p>

    </p>

    第四路军军部设立在宏村,宏村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公元1190—1194年),原为汪姓聚居之地,绵延至今已有900余年。它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等,地势较高,经常云蒸霞蔚,有时如浓墨重彩,有时似泼墨写意,真好似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长卷。</p>

    </p>

    </p>

    </p>

    清晨,在鸡鸣鸭叫之间,第四路军各部都已经展开常规训练,除了驻守宁镇的独立旅和驻守西递南镇警备第一支队(旅级单位)外,其余各部;111师、112师、113师三个师分别驻守包括芜湖、马鞍山、铜陵、宣城、池州、黄山等地,各地除了三个师的部队以外,还有很多警备团、新兵团之类的预备役部队。</p>

    </p>

    </p>

    </p>

    日军占领南京之时,正好是1937年5月15日,日军占领南京之后,并没有准备扩大战果,实际上日军已经无法继续战斗了,目前国内伤兵超过29万余人,其中重伤员数万人,还有部分残疾士兵,由于福冈特区宣布裕仁天皇遭到奸臣裹挟,宣布清君侧。</p>

    </p>

    </p>

    </p>

    第四路军,军部!</p>

    </p>

    </p>

    叶浪与第四路军各部指挥官在宏村原汪家大宅办公,直属第四路军的特种兵大队、武警猎狐突击队、武警红魔突击队担负着主要的保卫,直属军部的机械化步兵部队-第九机械化步兵旅也驻守于宏村。</p>

    </p>

    </p>

    </p>

    皖南古民居村落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都以周易风水理论为指导,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尊重。那些典雅的明、清民居建筑群与大自然紧密相融,创造出一个既合乎科学,又富有情趣的生活居住环境,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精髓。村落独特的水系是实用与美学相结合的水利工程典范,深刻体现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卓越智慧。</p>

    </p>

    </p>

    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25991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 在皖南众多风格独特的徽派民居村落中,宏村是最具代表性的。从整个外观来说,宏村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既有山林野趣,又有水乡风貌,素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誉。村中各户皆有水道相连,汩汩清泉从各户潺潺流过,层楼叠院与湖光山色交辉相映,处处是景,步步入画,闲庭信步其间,悠然之情让人心醉。</p>

    </p>

    </p>

    </p>

    宏村为汪姓聚居之地,村中数百幢古民居鳞次栉比,其间的“承志堂”是黟县保护最完美的古民居,其正厅横梁、斗拱、花门、窗棂上的木刻,工艺精细、层次繁复、人物众多,人不同面,面不同神,堪称徽派“四雕”艺术中的木雕精品。宏村川媚山秀,气候宜人,因地势较高,常常云蒸霞蔚,时而如泼墨重彩,时而如淡抹写意,恰似巨画长卷,融自然景观与人&#25991景观于一体。</p>

    </p>

    </p>

    </p>

    宏村汪九是唐初越国公汪华的后裔,数百户粉墙青瓦、鳞次栉比的古民居群,特别是精雕细镂、飞金重彩的被誉为“民间故宫”的承志堂、敬修堂和气度恢弘的东贤堂、三立堂等,同平滑似镜的月沼和碧波荡漾的南湖,巷门幽深、青石街道旁古朴的观店铺,雷岗上参天古木和探过民居庭院墙头的青藤石木,百年牡丹,森严的叙仁堂、上元厅等祠堂和93岁翰林侍讲梁同书亲题“以&#25991家塾”匾额的南湖书院等等,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真可谓是步步入景、处处堪画。</p>

    </p>

    </p>

    </p>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