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江雪孤舟

正文 第二十八章 对决康城(下)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震耳欲聋的号声响起,伴随着阵前鼓乐队整齐的节奏,第一阵四个师的潞军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共和军压来。黄祈康算计一番,认为与其全军统一行动,不如先派第一阵兵力前去试探,即便有诈,损失也在可控范围之内。而且,他不希望自己密集的队形令到共和军骑兵望而却步,本就不利的局面下,共和军一定会将骑兵作为致胜的关键,因此只要能诱出这支力量,胜利的天平,必然像自己一边倾斜。</p>

    炮声此起彼伏,不断有沉重的炮弹擦破空气飞向对手,爆炸像顽皮的孩童,不时将精心布置的阵型撕开一个小口,双方的将领则像尽职敬业的管家一般,紧张而又有序地查缺补漏。</p>

    四个方格仍在缓缓移动,紧张的气氛随着距离的接近而渐渐达到高潮。士兵们如同一百多年前那样,忍受着伤亡毫无畏惧地直面对手。100米,70米,50米……直到对方的帽徽、弹带、刺刀甚至眼白都清晰可见,鼓号军乐依旧作响,训练有素的潞国新军脑海里迅速分解接收着每个音符和鼓点,心无旁骛地依照指令完成动作。</p>

    “立定!”潞国军官们举起战刀高叫,“射击准备!瞄准!放!”</p>

    由于进入射程时就胡乱开火,加之装备老旧、训练不精,共和军并未给对手带来太多杀伤。相反,潞军这次近距离反击,却给了共和军沉重的打击。枪声响过,大片士兵应声倒下,而幸存者仍旧在慌乱地装填着弹药。很多人甚至被刚才的齐射所惊,恐惧之间竟然将通条甚至弹药掉在地上,接着便是一轮更为慌张的寻找或是重装,整个场面混乱不堪。</p>

    优势明显的对手显然不会给他们太多的机会,第二次齐射的枪声很快响起,而共和军只有少数士兵匆忙之间得以还击。悬殊的伤亡比之下,本就参差不齐的阵型已然成为了一堵朽墙。</p>

    “全体上刺刀!”第一阵的指挥官显然意识到,此时只要自己抬脚一踹,共和军便可能土崩瓦解,正好多数士兵也打掉了枪膛中的弹药,于是刺刀见红便成了致胜的不二选择。</p>

    “传令,全体进攻,中央突破!”黄祈康见对手一触即溃,立马拔出战刀下令。</p>

    鲍荣诗不是诸葛胜,不敢对主君的命令有过多的质疑,在他的调度下,12个师中除两个骑兵师仍留在侧翼拱卫之外,全数端起刺刀向共和军扑来。此时,共和军的弦月阵已经节节败退,伤亡惨重的步兵被潞军凶猛的攻势打得无力招架。在乱流的裹挟下,原本排成直线的第二阵中央也凹陷了下去,精锐的共和卫队好容易止住溃败,却也被潞军的刺刀冲锋打得节节败退。</p>

    就在此时,一直蛰伏于共和军阵线两侧的骑兵突然放纵马蹄,脱离打成一团的双方向潞军后侧奔来。黄祈康见状并未惊慌,因为潞军骑兵虽少,全军布下的那个四平八稳的大阵却能够在人数不占优势又喜欢四处调动的对手面前发挥不变应万变之功。只要稍加调整,左右两翼各两师步兵就能结成紧密的克骑方阵,再配合原本就布置于各师四角的火炮,除非面对联盟胸甲骑兵,否则定如铜墙铁壁一般。</p>

    阵阵鼓号之下,两道防线如同雄鹰壮实的翅膀,紧紧护住了正在全力扑向猎物的身体。数万潞军排山倒海的冲锋,仿佛在这一瞬间聚集到了尖利的鹰喙之上,片刻之间就要把共和军脆弱的防线撕成碎片。</p>

    猛禽反复啄咬,接二连三倒下的共和士兵就像猎物身上一块块掉落的血肉,防线越来越薄弱,本不壮实的身体里,森森白骨已经清晰可见。可就在这时,杀红了眼的潞军却没有发现,整个战场的态势,正在悄无声息地经历着微妙的变化。</p>

    突然间,进攻者的两翼枪炮声大作,无数大小弹药擦破空气向密集的人群扑来。这一回,本如雄鹰俯冲般的潞军,一下子成为共和军网兜中的肥鱼。原来,真正肩负着包抄任务的并非早早杀出本阵的骑兵,他们只是专注于集中优势击溃潞军骑兵;共和军步兵趁着对手发动刺刀冲锋,猬集一团,火力无法充分发挥之机,拉长了战线,形成一道新月。</p>

    “潞军兵多,且佣兵嗜杀好斗。一旦陷入混战,必然被本能驱动而不听号令。”战斗开始之前,鞠安对着沙盘向众将解释着自己的计划,“这正是我军破敌之关键。首先,以一支弱旅作为前队,诈败诱敌深入;而后,以共和卫队精锐稳住阵脚,徐徐向两翼展开;同时,骑兵杀败敌军马队,防敌包抄而又伺机突袭薄弱之处,比如,敌炮兵阵地;最后,我军形成合围,此时兵力虽仍占劣势,但我军充分展开而井然有序,敌军猬集一团且混乱不堪,则正如大鱼入网,鱼虽健壮,却破不了麻绳编成的囚笼!”</p>

    果如鞠安所料,由于潞军摒弃了线式战术步炮配合、维持阵线、对射破敌的原则,集中大半兵力发起集团冲锋,被战线细长但火力全开的共和军严重杀伤。士兵根本无需瞄准,射出的子弹几乎都会命中,每一颗炮弹落地,爆炸的起浪都会甩起成片的潞国士兵。</p>

    “鲍荣诗呢?”束手无策的潞国公抽出战刀叫喊着,“叫他不要冲那么靠前,这可如何是好!对,炮兵,快,向敌军开火!”</p>

    “可是君上,我军人多,这样会不会……”副官希望止住君主疯狂的命令。</p>

    然而,共和军骑兵并没有给这名头脑尚且清醒的军官太多时间。在轻松击退潞军骑兵后,他们趁两翼步兵和共和军包抄部队对射之时,从空隙钻入炮阵之中。一阵冲锋和砍杀,大半潞军炮手不是命丧马蹄战刀之下,就是在恐慌中弃炮而逃。</p>

    “撤!”眼看自己和身边区区数百骑就要被上万敌军团团围困,黄祈康在惊吓中狠抽马鞭,战马在疼痛的刺激下不顾一切地奔逃,卫队见状,也立刻紧随其后。</p>

    “让开!我乃国君!”仓惶后撤的潞国公还记得回仁恩的道路,却忘了先前安置在康城边上的辎重队。见眼前笨重的马车和物资挡住了去路,又惊又怒之下,他气急败坏地骂道。</p>

    “君上不在前方指挥大军,来我辎重营作甚?”一名看起来像辎重营指挥官的人见状,带着数十名士兵赶来。然而,他的口气里,没有任何开罪君主的惶恐或者焦虑。</p>

    “我有军国大事在身!岂容你一个小小校尉多嘴!”虽说共和主义平等自由之风在潞国吹拂已久,身为君主和最高统帅的黄祈康自然不会对一个相当于上校军衔的校尉费心解释,“你若还是我的臣子,就立马叫人搬开路障!”</p>

    “说得轻巧,你这昏君,哪有资格对国人颐指气使!”校尉毫不客气地拒绝了君主的命令,“来人啊!把这个暴君和僭主给我绑了!”</p>

    “什么!你,你们要造反吗?”潞国公不敢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来人啊,给我杀了这帮无赖!”</p>

    “不,大公殿下,这是革命!”军官用一种镇定而又斩钉截铁的语气回应着,他右手一挥,周围的“辎重”和“杂物”纷纷卸下伪装,露出黑洞洞的炮口和持枪怒视的步兵。</p>

    卫队骑士再强,也无法在火网中保得君主逃脱,无奈之下,所有人都垂头丧气地放下了手中的兵器。在一阵钢铁坠地的啷当声中,几名反叛的士兵围拢在黄祈康身边,将他拽下马来,拷上手铐迅速带走。不远处,一个商人打扮的青年匆匆写好一封短信,卷入铜管之中交给身边的骑士,战马绝尘而去,消失在了东方烟尘徐徐扬起的平地之上。</p>

    战场的硝烟也渐渐散去。随着潞国公的逃遁,伤亡惨重的潞军渐渐失去的战斗的意志。毕竟,拿钱办事的佣兵不比保家卫国的国人,不必为自己的尺寸之地以死相拼。既然胜利无望,保全性命就成了多数人的选择,幸运者甩下同袍消失在渐渐西斜的残阳之中,多数无法逃脱火网者不得不放下武器,束手就擒。</p>

    这是松滩之战后第二次以少数包围多数的会战,不同之处在于,康城会战共和军的口袋虽然更为薄弱,但却包围得更为彻底。失去退路和火力掩护的潞军付出了3万人的伤亡,剩余的四万多士兵也多数被俘或投降。而共和军仅亡6000,伤3700。</p>

    这一战,不但决定了潞国的命运,对于东夏正在展开的千秋大棋局来说,十几万人规模的会战虽不算重大,却如同在关键时刻关键位置落下棋子一般,彻底改变了攻守态势:掌握潞国这块三河之地,共和军便可逆流而上,进入群山环绕的岐国或是富庶广阔的照国,只要维国方向能够顶住联盟的压力,便可以从容断绝其路上和海上交通线,将联盟彻底与东夏之外的世界隔绝;更何况,自古以来,地处要冲的潞国往往能够扮演河西三国主心骨的角色,一旦这个国家改旗易帜,岐、照两国再次倒下共和甚至直接走向共和,都是极为可能的事情。</p>

    “宇宙浩瀚,星汉灿烂,如此广大的棋盘,是不能按着前人的棋谱落子啊。”望着空中坠落的流星,唐敏宁自言自语般说道。</p>

    第四部 完</p>

    </p>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