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谍战之蜂蛰

正文 第四章 梦中人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这是一条居民稀少的里弄,走动的人极少。不过,对于罗立军来说,第一感,就是这条他刚刚来过一次的里弄,这会显得有些特别。</p>

    罗立军知道,符力通常会在上午七点半离开家去上班,因此,他早就在七点一刻,就在里弄外头等着了。但是,一直等到快八点了,还是没有等到符力出来。于是,有些疑惑了的罗立军,就去敲符力的家门。然而,任凭他怎么敲,里面都没有人应答。</p>

    “难道他昨晚外出竟然是一夜未归?”罗立军与符力工作上接触不是特别多,以前符力是组织上单线联系的。但是,对符力这个人,他却特别熟。同在上海工作,没有直接联系,却隐约感觉这是个自己的同志,因此,两个人之间,也时常有一些心照不宣的配合。</p>

    抗战结束后,符力因为报馆被封,先去了延安。而罗立军是转移到苏北地区工作了一段时间,再去的延安,一起在短训班学习了一个多月。由于两个人的兴趣点完全不同,除了工作之外,倒也没有什么交流。然而,就在这个学习班上,组织上决定派他们两个人一起到上海执行“迎春行动”。就是说,从那时起,俩个人就成了工作的搭档。</p>

    符力是那种学术型的,做事严谨认真,但罗立军那身上的少爷习气,似乎是根深蒂固了。因此,在符力眼里,罗立军是那种缺乏革命气节的人,资产阶级作风严重。但是,罗立军对符力的印象却很好。符力那股工作的执著和认真劲,常常令他叹服。组织上对他们两个人的特点都非常熟悉,知道这俩个人搭档,如果存在什么问题,就是符力能否听得进去罗立军的建议。所以,统战部的领导特意找到符力谈话。</p>

    “此次你去上海,一定要把中央领导亲自布署的‘迎春行动’执行好。组织上已经派罗立军同志到上海配合你的工作。你和罗立军同志是延安集训班的同学,工作上配合到位应该没有问题。罗立军同志工作经验丰富,但性格上也有一些特点,所以,你们两个人合作好的前提是,性格上要包容,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商量。”</p>

    统战部的领导特别叮嘱符力。</p>

    “论工作能力,你们两个人都是多年的老地下工作者,组织上没有任何怀疑。但是,争取中间派知名人士,是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工作。涉及到的人和事多,需要克服的困难也很多,这不仅是对你们工作能力的考验,也是对你们精诚合作的考验。”</p>

    来到上海后不久,组织上的担心就变成现实了。符力带着秘密名单来到上海不久,罗立军也在完成了一项秘密任务后,赶到上海与他会合了。俩人才见面,就为拜访这些名单上的人顺序安排上,就出现了严重分歧。</p>

    “老符,我们是不是要分个轻重缓急。可不可以先从保护已经暴露在特务们眼底下的左翼人士着手,确保他们安全撤离上海,转道香港、美国等地,从东北或者苏联进入解放区。”罗立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p>

    然而他的想法却与符力完全相反,他说:“我们的任务,是要尽可能多地争取社会名流加入我们的革命阵营,那些左翼人士,不用我们争取,都是我们的人。但是,如果我们抓紧时间,对那些摇摆在中间地带的人,早些工作做到位,那么,我们的阵营就可以增添新的力量。”</p>

    “你说的这些都非常有道理,我也绝对赞同。但是,我们的工作却必须要有个轻重缓急。”罗立军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并且再次强调什么是工作的所急,“现在人力物力都非常有限,而一部分左翼人士,已经受到了特务们的威胁,很可能随时会牺牲。如果我们不能赶在特务之前,把他们接到延安去,那么,我们将是历史的罪人。”</p>

    “照你这么说,那些中间人士,我们就不管了?罗立军同志!你这是内外有别,想着自家人,不顾邻居。”符力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p>

    “什么自家人,什么邻居,你这是什么逻辑?再说了,我不是不管了,而现阶段暂时管不了。这些国民党特务一时半会不会对他们下手,留给我们的时间空间,都非常多。我们完全可以等把那些已经处于威胁中的左翼人士转移走,然后再作定夺,如何争取中间人士的工作。”</p>

    “你这是革命消极主义,是不是认为争取中间人士存在的风险大,你想退缩?”符力一时也拿不出什么好的观点来说服罗立军,就拿出了他的“杀手锏”:上纲上线。符力是个&#25991人,情绪比较容易激动,因此,他总是会把别人的思想往一些牛角上挤。</p>

    “你这是上纲上线。”罗立军本来还只是想表达自己的观点,没想符力给他扣了这么一顶大帽子。“那要不这样,我们就工作上有分工,你负责争取中间人士,我负责左翼人士的转移。”</p>

    “那你这是革命分裂主义,你满脑子都是小资产阶级的一些想法,这很要不得。”符力看罗立军并不买自己的帐,就又给他扣了一顶帽子。</p>

    符力觉得罗立军不买他帐的的想法,其实也不完全是无中生有。论资历,虽然符力比罗立军年龄要大上十好几岁,但是罗立军却比符力早入党好几年。红小鬼出身的罗立军在党内很有人缘,很早就成了中共地下党的骨干分子了。符力则是抗日战争晚期入的党,早些年他更多的是左翼&#25991人的身份。论工作经验,罗立军在第一次国共内战的时候,就是地下工作者了,而符力虽然也是地下组织成员,但他是单线受延安指挥的,潜伏时间长,有过重大立功表现,但这种协同作战的能力与经验,则差了罗立军是不是一点两点。</p>

    然而,延安方面考虑到这个名为“迎春行动”的计划针对的对象,都是社会名流、&#25991人雅士,而曾为报社主编的符力与其中多数都曾有交往,与他们接触起来也方便一些,就让符力牵头来实施,罗立军为辅。如此的安排,忽视了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符力的性格特点。如果当初安排罗立军为主,符力为辅,那么,罗立军有可能听得去符力的意见,而符力也会因为罗立军是领导而服从他的指挥。而这会,符力把罗立军与自己观点不同的意见,当作是罗立军卖老资格,不服从他的指挥,一纸电报,就把罗立军给告了。当然,电&#25991里,少不了给罗立军戴上革命消极主义和革命分裂主义的帽子。</p>

    当符力那份明显带有情绪化的电报,被送到中共中央统战部领导手里时,他们也犹豫起来。“撇开符力同志的措词先不说,关于罗立军同志的革命立场问题,组织上是不需要有任何怀疑的。但是,符力同志和罗立军同志两个人的观点,都有道理。如果这项工作依照他们两个人中的任何一个人想法做,我们都将会为错失良机而后悔。”经过一个紧急会议协商后,统战部领导决定,“符力同志带领现有人员,执行争取中间人士的工作。中央另外组织一支精干小分队,前往上海负责转移左翼人士工作。”</p>

    在这个会议上,还有一个敏感的话题,也被提了出来,那就是罗立军的工作安排问题。</p>

    “前段时间,华东特委前些日子向中央申请派得力骨干,到浙闽赣老区联络当地地下组织,筹建浙闽赣地区游击纵队,为解放全中国做后方接应准备。罗立军同志是江西人,在华东地区工作多年,还是闽赣苏区的老战士,我看让他去执行这项任务最适合不过了。”统战部领导抛出了这样的方案,得到了与会者的赞同。</p>

    其实,领导这样的安排,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如果安排罗立军继续协助符力执行‘迎春行动’中争取中间人士的工作,显然有些好钢没有用在刀刃上。争取中立人士,更多的是劝阻他们不要离开祖国,继续留在国内等待解放的到来。而罗立军的特长是周密组织安全转移路线,保卫左翼人士的人身安全。但如果此时就让罗立军负责‘迎春行动’转移左翼人士的工作,则符力可能会有一些想法,影响工作积极性,还会与罗立军产生矛盾。而如果让罗立军先去执行一个别的任务,然后,再折过头来执行“迎春行动”,符力对罗立军的工作安排,就不会有什么想法了。</p>

    于是,罗立军接到命令后,就踏上了浙西之旅。一出上海,罗立军就被特务跟踪了。为甩掉尾巴,罗立军剑走偏锋,取道没有地下组织活动的乌溪,就是在那里,他奇迹般地在彩云的帮助下,脱离险境。之后,罗立军虽然成功与地下组织取得了联系,但是没有想到,由于斗争残酷,加上叛徒出卖等原因,红军临走前留在闽赣地区的几支游击队,除部分跟随陈毅等人北上抗日之外,基本已经解散了。包括当时规模较大的也是罗立军比较熟悉的汀瑞边境游击队等,都因骨干牺牲,队员因生存所迫,不得不下了山,各自分散回家,停止了活动。虽然地下党组织并没有完全被破坏,一些地下支部仍然坚持长期斗争,但是要组建一支能够有所作为的游击纵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p>

    “----如果冒然行事,极有可能,会将本来已经是非常脆弱的地下组织,完全暴露无遗在敌人视线中。那样子,不仅会给当地地下组织的重大损失,还会对我们下一步的迎接解放工作带来影响。恳请组织上放弃这次组建闽浙赣地区游击纵队的设想。”</p>

    罗立军在江西上饶县城发出这样的一封秘密电报后,就返程回到了上海。</p>

    而就在这时,符力负责的“迎春行动”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他手上那份名单中,已经有不少已经画上了红色的圈圈,不过,在凌春这个名字上头,还是空白的。</p>

    罗立军与符力是头一天上午在报馆里见过一次面。符力当时告诉他,“凌春刚刚约了我,中午要去茶馆见面。”</p>

    看着符力兴奋的神情,罗立军觉得自己好象想说点什么,但是忍了一下,还是没有说出来。事后向组织汇报情况时,罗立军这样写道:“我当时的第一感,就是老符的情绪太激动,好象见凌春一面,是多么令他高兴的事情。这是地下工作者最忌讳的,情绪化之下,容易产生判断误差。所以,老符才上了特务的圈套,害了自己,也害了凌春。事实上,那天他们面对的事情,已经有太多的破绽。凌春感觉不出来尚有情可愿,但老符这个老地下工作者也丝毫没有察觉,让何三春这个老狐狸钻了那么大一个空子,实属不该。”</p>

    对于符力与凌春的见面,罗立军一直是持否定态度的。当初在延安,虽然他没有加入到反对阵营,但他认为对于凌春这种背景复杂的人士,还是保持一定的距离,静观其变为好。毕竟,很多东西光看表面现象,是很难看到事情的本质的。浙西保密局派系,那是不用任何说的,凌春身陷其中,就注定了她身上有很多东西有着极强不确定性。</p>

    于是,知道符力与凌春在哪里见面的罗立军,就带了几个同志,在不远处帮他接应了。与符力与凌春一样,茶楼里的特务,罗立军也看到了。而没有特务跟踪符力与凌春离去,罗立军也同样看到了。</p>

    在符力与凌春安全离开茶楼后,罗立军也带人回去了。“那天我回去之后,一夜都没有睡好,总感觉心里有什么事情发生了似的。”若干年后,符力闲赋山野时,谈起这一段历史,还深有感触地回忆道。</p>

    一夜没睡好的罗立军,一大早就来到符力住宿的楼房前,便陷入了眼前这个巨大的疑团之中:符力究竟去了哪里?这一会,他在做什么?昨天他与凌春见面谈得如何?</p>

    一切都是未知数。然而,就在罗立军彷徨不定时,他一抬头,看到了符力住处的窗户。那一扇窗,居然是打开着的。</p>

    关键的是,这扇打开的窗户前,并没有任何警示标志。</p>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