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15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0-02-0909:18:55

    张腋断臂之所见略同

    单于从战场上绝尘而去之后,就与大部队失去了联系。

    当时汉军与匈奴各部交织在一起,形势十分混乱,可以说双方都在寻找单于。但是单于玩躲猫猫的水平是很高的,直到双方找得筋疲力尽彻底放弃,才在十几天后自动现身。这个比赛单于是赢了。

    此时汉军早已经回师,而匈奴右谷蠡王在寻找单于十几之后,本着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不得不自立为单于以安定人心。等到单于归队之后,右谷蠡王自然是退回臣位,单于自然还是单于。这个家还是让单于当吧,烂摊子还是由单于自己收拾的好。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这个破家谁当谁头痛。

    漠北大战对匈奴的打击是巨大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实力的损失,更是精神上的摧残。赵信的漠北决战策略对单于来说也是一场豪赌。胜了能够趁机南下,返回阴山故地;败了只能另寻出路。对于匈奴来说,阴山的重要性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阴山不仅仅是一个牧场,一个猎场,一个南下的基地,更是冒顿单于的发祥地,匈奴人心中的宝塔山。撤出阴山对匈奴人来说是不仅仅是远离了阴山的富饶,也远离了汉朝的物资,这意味着今后漫长的岁月,匈奴将只有一个物资来源:西域。

    为应对当前的形势,单于采取了两个策略:战略西移、和亲。

    单于接受赵信的建议决定与汉朝和亲。在当前的情况下,如果汉朝能够同意和亲,无疑会给匈奴赢得宝贵的喘息机会。但是汉朝怎们会在这个时候同意和亲,除非是汉朝君臣脑袋生了虫。

    当然对于匈奴和亲的请求,汉朝内也是争论不息,这种争论从汉匈开战就一直没有停过。实际上也没有正确答案,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最终还得领导说的算。争论的结果是接受了丞相的高级秘书任敞的建议,请单于称臣,朝贡。可以想象单于得到这种回答的表情,除了愤怒还是愤怒。

    和亲只是单于的虚幌一枪,或者是试探手,单于真正落实的是西进。

    继续停留在漠北是没有任何出路的,西进转移到新的牧场是必然之举。衡量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唯一可能的也就是西方。在欧亚大陆的北部有一条狭长的草原地带,大部分游牧民族都生活在这个草原带上。对于匈奴来说向东是没有出路的,那是太平洋,当然如果有桥可以到北美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选择,但是单于是没有这个能力的。

    向西不仅可以迁移到好的牧场,还有西域十分现实的物资补充。所以,漠北大战以后,匈奴有计划地向西迁移。当然,这种西行并不是永久性的迁徙,而是同退居漠北一样的一个战略转移,或者说转进。

    有道是英雄所见略同,随着单于西进,汉朝也加快了西进的步伐。越过黄河,从河朔到令居开辟了数个屯田新区,一直延伸到与匈奴交接的地方。令居大约在现在甘肃永登附近,,令居、令居,就是命令住在这那。在这一带屯田,一是要与河西连成一片;二可以切断匈奴与河西走廊南部的羌人的联络,但是重中之重还是河西。

    2010-02-0918:50:31

    张腋断臂之两关四郡

    何谓两关四郡?

    两关就是阳关和玉门关。四郡就是酒泉、张掖、武威和敦煌。

    阳关与玉门关,扼守着丝绸之路的南北道通,阳关守南路,玉门关守北路。守住两关,进可以图取西域,退可以保守河西。而建立四郡,移民实边,河西走廊才算正式划入中华版图。

    玉门关位于现在敦煌县城西北约75公里的戈壁滩上。相传从西域输入的和阗美玉经过此关,故而就叫玉门关。阳关位于河西走廊的敦煌市西南七十公里南湖乡“古董滩”上,因坐落在玉门关之南而取名阳关。现在阳关已经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玉门关也已经只剩下一座小小的方城。关,也就是普普通通的关城,走的英雄太多,发生的历史事件太频繁,就成了历史的记忆,也就有了历史苍桑。

    两关建立百多年以后,驻守西域31年的都护班超在垂暮之年上书给汉和帝道:“臣不敢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可见两关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进入两关就是到了家了;出了关,就是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春风不度玉门关。

    而探究当初建关的理由,则是再简单不过:水。

    从玉门关往西,到达罗布泊上千里都没有水。沙漠之中水就是命,把住了水源也就把住了命脉,生死之地,不可不占;阳关也是一样,阳关的建立守住了西边的水源。西出的戊人、使者、商旅可以在这里歇歇脚,补充饮水;而东归的人,则在这里得到喘息与慰籍。

    两关不仅守护着水源,也守护着关内的四郡。两关东面的四郡,那真是富饶之地。有谚语说,“金张掖、银武成、秦十万”,绝非浪得虚名。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汉武帝就开始在浑邪王故地设置酒泉郡。因为“城下有泉”,“其水若酒”,故得此名。可以说自打下河西,汉朝就已经开始移民实边。那么,为什么还要在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派遣张骞邀请乌孙来此哪?

    形势比人强啊!

    移民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形式的需要,况且谁愿意扎根边疆啊?虽说是富饶之地,毕竟远在塞外,说是戊边,形同发配。而汉武帝又远远没有伟大领袖的手段,一个号召,就可以使无数知识青年热血沸腾,奔赴边疆。相比之下,请一个不太弱的邻居友好相处也是无奈之举。多亏乌孙没有来,否则真不知道如何收场,历史又会如何演变。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黑河以东设置张掖郡,取“张国臂掖,断匈奴右臂,以通西域”之意。同年,在河西各郡县设置田官,发戊卒数十万屯田戍边,可谓古今一理呀。

    什么是戊卒?秦汉时期实行征兵制,适龄青年需服兵役两年。一年在本郡或者京师充当卫士,叫正卒;另一年去边郡,叫戊卒。“戊卒叫,函谷舉”,陈胜,吴广就是最著名的戊卒。

    而征发戊卒是远远不够的,到期戊卒也要回乡为农。所以征发恶少,奸猾之徒,囚犯,总之,强制性地将所谓的坏人送到河西新区。

    从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至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其间数十年,汉朝先后在河西设置,酒泉,张掖,武威和敦煌四郡,移民数十万,河西之地正式划入中华版图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