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14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0-02-0906:47:58

    张腋断臂之重农抑商

    漠北大战以后,无论从主观上还是客观上,战争暂时从汉武帝的视线里淡出。借着这个短暂的空隙,汉武帝把精力转移到了国内,要用心调整一下经济政策。提到汉朝的经济政策就不可避免的提到重农抑商,这是一个贯穿了西汉始终的主题。

    重农,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指重视农业,而是指人民能够“足食”、“足衣”的一种状态。抑商也不是抑制商人,而是整个商人阶层。

    这个话题比较大,讨论起来也是没完没了。简单地说当时的中国社会是一个以小农为主体的国度,这些人是国家的大多数。只有这些人丰衣足食了,封建君主的统治才能坚如磐石。所以梁山好汉才提出反贪官、不反皇帝。皇帝是国家承包制的主体,他与官僚、富豪的利益是完全不同的。

    至于商业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而流通的过程又能很快地聚集大量财富。钱多了就要买地、置房子,就要娶小妾,就要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过多地占有社会资源本身就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而这种快速致富,必然吸引人力资源向这方面倾斜。都去经商了,没人种地,没人生产,吃啥、喝啥、臭美啥?

    汉朝建立以后一方面离不开商人,让你做;另一方面还严厉打击,控制这个阶层。汉朝的时候人分成两大类:良民、贱民。良民,良家子,那就是根红苗正,三代贫农,清清白白的人家。很遗憾,商贾不包括在内。这个东西合理不合理,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它起码体现了朝廷对商贾的态度。

    铁盐公营只是汉武帝的第一个措施,随后,汉武帝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诸如整顿币制,收取财产税,设置平准官、均输官等等。

    这些政策都是有针对性的打击豪商巨贾,当然也有为国揽财的目的。有钱人是有一定特权的,这个特权就来自于他们拥有的钱。尤其是自汉文帝废除盗铸令之后,这个问题更加突出。

    秦末汉初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百业凋零。汉高祖统一天下之后,与民休息。到文帝的时候,社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商业也逐步恢复了。商业一恢复钱币就走到了前台。

    由于钱币的特殊功能,一个职业蓬勃发展起来:造假币业。假币有两种,一种是偷工减料,钱的重量比规定的轻,另一种在铜钱里添加铅、锡等其他金属。汉文帝的时候这个行业非常发达,也说明利润非常大。为此,文帝采取了一个异乎寻常的解决办法,取消盗铸令,使私人铸钱合法化。人人都能做,大家就都去做,最后就是没人做,利润被稀释了。

    汉文帝的政策也产生很多恶果,一个就是钱币不统一,人们无所适从,甚至各郡国制造的钱币长的都不一样。老百姓是没有验钞机,不敢买东西。另一个就是使地方诸侯,豪强巨贾逐渐做大,成为中央政府的威胁。造钱毕竟使一个很专业的工作,小老百姓是做不来的。所以,这个政策只对巨富、诸侯有利。

    钱币制造这么混乱不可避免的影响正常流通和政府的财政状况。为此,汉武帝登基之后几次改变币制,先后用过四铢钱、三铢钱、皮币,最后在元狩五年的时候确定五铢钱。元鼎四年更将铸币权收回中央,在上林苑铸造防伪功能强大的五铢钱,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商人之所以成为商人就在于流通。正常的流通获利是合理合法的,也是应该鼓励的。但是逐利的本性会使商人变成奸商,囤积居奇才能获大利。商人重利轻别离,为了钱抛妻别子在所不辞。而农民多收了三五斗反而陷入了困境。为此,汉武帝采取了两个措施来打击奸商:平准、增收财产税。平准就是高抛低吸,同股民炒股票的道理一样。国家利用控制的大量物资,高抛低吸,把物价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上。这就防止了奸商囤积居奇,搞乱物价,牟取暴利。

    收取财产税这个比较狠。有钱人要自动申报财产,然后按照比例交税。谁愿意交税?对于藏匿不报,或者少报的政府也有办法。鼓励举报,举报有奖。

    这些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在不增加人民赋税的前提下,能够保证战争的花费,政府的支出,实属不易。

    任何一个东西都有弊有利,这就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再好的政策也有一个执行的问题,是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至于这几项政策的弊端,以后再说。

    经过这一番改革,总之,钱是有保证了,而且是源源不断。但是汉武帝这个企业不是开源节流,而是开源开流。钱哗哗哗的流进来,又哗哗哗的流走,汉武帝君臣成了过路财神。河西就是钱的一个主要流向。

    汉朝在忙着内部调整,那么,大战之后单于怎么样哪?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