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30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0-02-1622:24:12

    血汗宝马之西域盲流

    看过贰师将军的大宛之战以后,我有一个疑问:在被断绝城外水源的情况下,大宛人是如何解决饮水问题的。相信细心的朋友都会有同样的感觉。

    当然大宛人没有乾坤大挪移的功夫,也没有突降大雪之类的奇迹发生,解决的办法应该毫无特殊之处,那就是打井。而帮助大宛打井的人很可能有两个来源:贰师将军首次大宛之战的逃往汉军、流亡在外的汉朝使者。

    贰师将军首次出兵大宛总共率领属国骑兵六千、郡国恶少数万人,能够活着回来的不过十之一二。也就是说有数万人留在了西域。这些人大部分不是死亡了,而是是逃亡了。贰师将军首次出兵大宛行军到达大宛东部边境郁城而止,一路上是饥寒交迫。随走随散,大部分流散在绿洲各国,相信也会有部分人,最后来到了大宛。这是第一个可能的来源。

    第二个可能的来源是出使西域的汉使。当时的西域的交通还处在为未开发状态,别说高速公路,就是一般的沥青马路也没有,顶多是乡间土路。也许有的时候还要逢山开道,遇水叠桥,更不用说沿途的驿站、凉亭等官道设施了。使者的生存环境是很艰苦的。而当时汉朝的势力还没有进入西域,对西域没有控制力。这才导致了匈奴突击队以及绿州小国对汉使的刁难、乃至于攻击。这也是为什么一队汉使少则百余人,多则数百人,都是为了安全考虑。

    这些因素都导致很多汉使无法完成使命而流落西域,或者被劫杀、绑架而被迫沦为奴隶。当然也不排除找到了更好的出路而自动放弃使命,追求美好的前程,比如说语言能力强的,成为西域各国的翻译,译长什么的。

    这些人留在西域自然将在家乡掌握的技术传到了西域。这就是所谓的文化交流。它并不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贰师将军做梦也不会想到也许正是第一次的失败,才导致自己第二次远征的断水之计落空。双方接触多了,人员流动了,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文化交流。从这个意义上讲战争也是人类文化交流的一个方式,虽然它野蛮、残忍、灭绝人性,虽然我们并不喜欢它。

    战争不用说了,汉朝在与西域交往的初期派出大批量的使节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渗透。赠送礼物、给予好处,就会使本来就喜欢汉朝好东西的西域各国更加割舍不下,进而增强他们同汉朝交流的意愿。而频繁的人员接触,汉朝先进的生活方式、礼仪、习俗就不可避免对西域各国产生影响。当然西域国家对汉朝也有反向的文化渗透。当初汉朝对匈奴就用过这一招,很少有人能抵御锦衣美食的诱惑。

    所以说,不管用什么方式,接触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2010-02-1719:15:06

    血汗宝马之震慑康居

    大宛之战为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关系打开了新的篇章,为大家创造了一个重新认识的机会。这一战奠定了汉朝在西域的地位,神秘的东方巨人揭开了面纱,既温情脉脉,又冷若冰霜。而感受最深的除了大宛,也许就是康居。

    历史上对康居的记载非常少,但是也可以划出一个简单的轮廓。康居在大宛的西北,东面是匈奴,西面是大月氏,东南是乌孙。也是西域的一个强国,控弦武士六、七万,虽然如此,康居还是同时臣服于同是游牧民族的大月氏和匈奴。

    在汉朝与大宛之役中,康局的援军看起来有些莫名其妙。康居绝不是为了所谓唇亡齿寒,伸出援助之手,也不会有什么国际主义的情**。康居是有自己的小算盘的。虽然说远亲不如近邻,这是对小家庭而言;对大家庭是以邻为壑,是远交近攻。这也是为什么大宛明知道有康居的援兵在外,还要与汉朝媾和的重要原因。

    如果大宛能顺利战胜汉军,康居打打太平拳是可能的;如果大宛同汉朝斗得两败俱伤,惨不忍睹,康居也可以不顾一切勇往直前,将他们一勺烩。现在,大宛与汉朝已经和平解决了争端,康居一脚踩空。继续留在大宛附近除了引起别人的猜疑之外,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康居很快就缩回去了。

    缩回去也没有用,麻烦象鬼上身一样,如影随形,追踪而至。这个麻烦就是曾经风光一时的大宛郁城王。

    虽说征服了大宛,获得了大宛马,但是贰师将军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没有做:那就是郁城王。对大宛是公务;对郁城则是私愤。头次出兵大宛就是兵败郁城。二次出兵,由于人马太多,贰师将军怕沿途各国无法提供足够的食物,就兵分数路,南北并进。其中,校尉王申生所率领的千余人直奔郁城,郁城是一如既往地牛哄哄。

    此时王申生军虽然远离大军二百余里,但有大军依仗,表现得非常强硬,也是牛哄哄。郁成王凭借以往成功的经验,并没有当回事。不仅不提供饮食服务,而且借机派人侦察汉军的动态。结果发现汉军不仅人很少,而且一天比一天少。这可不是增兵减灶的计策,而是真的一天天在减少。没有吃的士兵不逃亡才怪。

    于是郁城王就发兵偷袭汉军。结果汉军大败,只有几人逃回。其实不用郁城王出兵,没有粮草,再拖几天汉军自己就散了。

    现在平定了大宛,该收拾郁城了。

    郁城王听到消息就跑了。鉴于康居在大宛之战的特殊表现,郁城王认为附近可以收留他的只有康居。这一次郁城王又打错了算盘。

    常言道:事不过三。郁城王是一次劫杀汉使、两次攻击汉军,汉军是无论如何是不能放过他的。都尉上官粲领人是千里追踪,一直到康居的边境。

    对于逃亡来的郁城王,康居是如避蛇蝎,**作上也很干脆。没有任何理由为了他而得罪兵锋正盛的汉军。康居直接把郁城王交给了追踪而来的都尉上官粲。

    大宛之战的康居援军,虽然没有得到他所希望的东西,也是受益非浅。那么,另一只援军有什么感受?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