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33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0-02-1920:22:20

    轮台罪己之一封情书(一)南桔北枳

    在汉武帝的讨胡檄书里提到了两件事,一件是汉高祖刘邦的平城之辱,这个已经介绍过。那么,调戏太后是怎么回事?这是关于冒顿单于的一封情书。

    当年汉高祖去世之后,冒顿单于就给汉高祖的老婆吕后写了一封信:求爱。匈奴实行的是收继婚,父亲死了,儿子要娶其继母为妻,兄弟死了,也按同样规矩办理。这也是匈奴赖以强大的法宝之一。对于一般匈奴人来说,这种制度保证财产的继承永远保证在家族成员之间,不会由于继母的改嫁而造成财产的分割,肥水不可能流外人田;对于单于来说,则保证了国家政治联盟的延续,不会人亡政息。

    当时汉匈和亲,冒顿单于汉高祖刘邦结为兄弟。现在兄弟去世了,冒顿单于按照匈奴的习俗提出这个要求并不过分,但是,汉朝人的感觉却是受到极大的侮辱。吕后看罢信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拍案而起,是可忍孰不可忍?!

    打不过就什么都可以忍耐了。当吕后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再次和亲就是必然之举了。

    这就是两种不同文明,不同习俗的冲突。若干年后,出使匈奴的汉使同投降匈奴的汉朝人中行说公公进行了一场关于双方习俗的大辩论,当然辩论的结果自然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能说服谁,习俗也无所谓好与坏。

    汉朝敬老爱幼、匈奴人崇尚年轻人;匈奴人住帐篷,逐水草而居,汉朝人筑城敦以自备;等等不一而足,尤其是匈奴的收继婚,最让汉朝人所不齿。

    还是那句话,存在就是合理的。不同的人群由于生存环境的不同,繁衍出不同的风俗文化也是很正常的。匈奴人是游牧民族,赖以生存的环境就是大草原,食物的主要来源是牛、马、羊等各种牲畜。这就决定了身强力壮的年轻人更加重要,吃点好的、喝点好的也可以理解。不用说同其他部落争夺草场,就是从一个草场转移到另一个草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牛倌、马倌、羊倌并不是那么好当的。

    牛、马、羊等动物对草场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这在客观上就要求草原民族一年四季不断地迁徙。占有的草场越大生存空间就越广阔,这也就是草原民族能够不断向外扩张的原动力。

    而农耕民族则大不相同。种地更讲究经验,老农民虽然体力上不如年轻人,种地的经验无疑丰富很多。尊敬老人也不是没有原因的。土地对于农耕民族虽然也很重要,但是只要不断提高土地的效能,也能满足人类的需要。这也是为什么当占有的土地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农耕民族往往失去了向外扩张的动力。

    用句现代的文明词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还是回到冒顿单于的情书,单于真的很单纯,真的很无辜嘛?恐怕也未必尽然。

    2010-02-2019:50:48

    轮台罪己之一封情书(二)文化大使

    可以肯定地说,冒顿单于对汉朝的风俗很清楚,很明白自己的情书对汉朝君臣意味着什么。正像我们所理解的那样就是挑衅。正所谓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冒顿单于的这些知识从哪里来的?当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更让我们感兴趣的是冒顿单于的情书是用什么语言写的。首先不可能是英文,英语虽然现在很时髦,两千年前还不知其为何物。也不可能是匈奴语,匈奴人没有自己的文字,交通基本靠马、沟通基本靠嘴、通信基本靠唱。冒顿单于每天忙于砍人也很忙,根本没有时间发明什么假名之类的东西自欺欺人,那么只有一种可能:汉语。

    《史记》里不只一处记载汉匈书信往来的情景,可以肯定地说都是用汉语,除此之外别无选择。那么,冒顿单于能说汉语吗?没有证据说不能,当然也没有证据说能。但是能用汉语给汉朝写信,说明冒顿身边有人才。冒顿懂一两句汉语是很可能的。

    这就是文化的交流,文化的渗透。谈到文化的交流就不能不提一下中行说公公。

    中行说,汉朝人。以太监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以汉奸的身份名留青史。但是中行说公公还有一个自己都没有意识到隐形身份;汉文化传播大使。

    什么时候开始中行说在汉宫中做太监,没有记载。公元前174年中行说第一次现身。这一年冒顿单于去世,他的儿子顺利接班,就是老上单于。汉匈再次和亲,汉廷就派遣中行说随行。这是个苦差呀,中行说当然是一百个不愿意,但是不去不行,没办法只好免为其难。到了匈奴之后,果然就像行前所说的那样,中行说是只做坏事,不做好事,专门与汉朝为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汉奸吧。

    做汉奸的事迹我们就不说了,没什么意思,弄得像批斗会似的。现在专门讨论一下中行说对汉文化的传播。

    前面说过匈奴没有自己的文字,有多少财产,有多少人也都没有一个准数。这在管理上就是一个麻烦,不能总进行模糊管理,也得来点精确的,尤其是家大业大了以后。中行说加入匈奴之后解决了这个问题,把统计学传播到了匈奴。匈奴人知道了如何计数,如何记数,做做人口普查,统计一下财产的数量。可以确定地说,中行说举办过不止一期的扫盲班,而且是高级扫盲班。估计从单于到各高级领导都参加了,一般级别的想参加还得走后门,是一票难求。不仅讲计数,还得讲汉语,否则计明白了也听不明白。

    中行说的第二个贡献就是对汉朝礼仪的推广。汉匈两边书信往来频繁,写信有写信的格式、礼仪。不能只写“让你来,你就来”、“你要战,便作战”,那样太粗俗,太没品味。中行说不仅教会了匈奴人如何用汉朝的礼仪来写信,而且,还有发挥,要更有品味,更讲究。汉朝写信用的木简是一尺长的,那匈奴就用两尺长的,就是要比你强。

    有一,有二,还有三。第三个贡献就是对汉朝地理知识的普及,哪有山、那有水、哪有城镇。当然这个比较危险,反作用很大。匈奴之所以能够同汉朝大打游击战,同这个有很大的关系。

    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汉奸也很可怜,想做坏事都不可得。当然这都得归功于强势文化的辐**力,不管你愿意与否,想做坏事对我的负面影响也有限,一切尽在不言中。

    提到中行说就不能不再说一下和亲。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