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34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0-02-2020:32:29

    轮台罪己之一封情书(三)五饵之论

    和亲是汉朝执行了数十年的国策。其直接的诱因前面已经说过就是平城之役的失败,根本的原因还是匈奴的不断南下骚扰。这种劫掠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战国的时候李牧就大战过匈奴,秦朝的蒙恬也曾北击过匈奴,秦始皇还修筑了一条长城以防御匈奴的攻击。可是局势稍微一缓和匈奴还是要南下,是契而不舍。为什么?是由于它的反动本质决定的吗?

    匈奴的反复南**现了他们对中原王朝的依赖,客观上离不开。换句话说就是穷的,物质生活严重匮乏,草原上除了牛、羊、马什么都缺。况且经常吃肉,心、血管疾病是少不了的。这种矛盾一天不解决,匈奴就必定要南下。这一矛盾将伴随中国人将近两千年的历程。

    中原的农耕民族当然不希望被抢,但是打不过的情况下也没有什么办法。到刘邦这就采取了和亲的办法。和亲名以上好听,实际上就一不平等条约。除了要嫁出公主之外,每年还要给匈奴一定数量的各种生活必需品。得到了什么哪?双方君主结为兄弟,和平友好的一句空话,而且还不能保证匈奴不再南下,时不时地匈奴还要南下走一走威风一下。

    那么,为什么还要和亲?每次和亲之后匈奴总能消停一阵子。虽然财物上有相应的损失,但是边境人民的生命相对地有了一定的保障,等于是花钱买平安。关键是一旦进入和亲的程序,双方的关系就进入了另一个阶段:同化开始了。和亲就有了主动的人员交流、物质交流,就可以搞渗透了。

    西汉的大思想家贾谊有一个比较精辟的表述,就是五饵之论。简单地说就是用各种糖衣炮弹腐化匈奴人,激发他们内心的**,提高物质消费的需求,进而瓦解其斗志,用汉朝的生活方式从里到外改造匈奴人。最终的目的就是使匈奴人产生崇汉情结,厌弃自己的生活方式,现在的说法就是和平演变。

    对此中行说公公曾经反复提醒单于。但是大多数匈奴人还是甘心被腐化的,枯燥的政治说教起到的作用毕竟有限。

    同化也好,和平演变也好,都需要长时间、大面积的人员接触。而且必须以强大的武力做后盾,才能产生高山止仰的效果。否则就成为别人予取予夺的提款机了。匈奴人是**了,**的结果没有消磨他们的战斗意志,反而增加了匈奴人对锦衣美食的需求,要求的东西逐年增加,到汉武帝执政的时候就成为一个负担。花了钱还得不到尊重,根本看不到和平的希望;匈奴还时不时地支持一下国内的反对派,匈奴的大草原也成了汉朝异议人士藏污纳垢的场所。这一切都促使汉朝寻求新的解决办法。这个新的办法就是**裸的武力。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的时候匈奴再次请求和亲。为此汉廷展开了一场大辩论,以王恢为主的主战派同与韩安国为主的和亲派进行了激烈的辩论。相比之下还是赞成和亲的人多一些,最后汉武帝也不得不遵从大家的意见。

    二年以后同样的问题又辩论了一次,这一次王恢同志不仅有理论还有具体实施计划。这就是马邑之战。王恢的计划唯一能打动众人就是不需要到草原里去找匈奴人,而是要诱而歼之。

    于是汉朝就派出了一个商人实施诱敌计划。这人就是聂壹。聂壹经常在汉朝与匈奴之间做买卖,大搞走私、投机倒把活动,而且获利不菲。这一次聂壹给单于带去了一些违禁品,诸如铁制兵器,这一类的东西。汉朝的铁制品在当时是很先进的,由铁制成的兵器更是匈奴所无法比拟的。这一点汉朝的战略家们早就意识到了,晁错在他的《言兵事疏》里就提到过汉朝坚甲利刃非匈奴所能及。

    聂壹给单于带去了这种东西,估计单于是很高兴,就有一搭没一搭的同聂壹闲谈了一阵,以了解汉朝的一些情况。有意无意之间聂壹就泄露了一些马邑的情况。谈来谈去就变成了两人合谋攻占马邑,牟取财物。

    聂壹回去做内应,随后单于率领十万大军前来接应。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