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73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0-03-2019:21:09

    西域都护之未雨稠末

    那么羌人为什么放着好日子不过,非得造反哪?实际上羌人过的并不是什么阳光灿烂的日子。农耕民族西进,游牧民族北上、东进,在河西相遇不可避免的要擦出火花。羌人借故越过西宁河进入汉人的农耕区之后,也感到很不安。时刻防备可能的打击,所以羌人才心甘情愿的接受匈奴的诱惑,从另一个角度看,羌人也希望借助匈奴人的力量达到他们自己的目的。

    一个月以后又传来线报,羌人首领狼何派人到匈奴借兵,约期共同攻打鄯善和敦煌。羌人的准备工作是紧锣密鼓,虽然还没有公开举事,估计为期不远了。汉朝也不能坐视不管,赵充国就给皇帝出了两个主意。

    说是羌人要造反,但不是所有人都要造反,肯定是有主谋、有胁从,也有被裹挟得,尤其是一些人数少的小部落更是如此。三十年了同汉朝人隔河而据,或多或少都会受影响。农耕的成分在羌人的生活中逐渐增加。不要小看这种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化不然导致思维方式的变化。充国的建议就是再次派出使者,一方面巡视边塞,另一方面揭露狼何的阴谋,分化瓦解羌人各部,也许可以赶在秋天之前挫败羌人和匈奴的图谋。赵充国还推荐了一个新的人选:辛武贤。

    辛武贤当时是酒泉太守,级别也够高,而且久在河西对相关事务还是比较熟悉,又是武将也有一定的震慑作用。赵充国的整体想法就是连拉带打加吓唬,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充国的第二个建议就是趁着米价低廉,赶紧购入三百万斛粮食。米贱伤农,趁低买入,或多或少有政策扶植的意思。家里有粮心里不慌,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打仗是要军粮的。公开在河西大量购入军粮本身也是示强,同军事演习的效果一样,羌人也许就不敢轻举妄动了。

    整个建议还是很中肯,也确实是正确的应对手段。但是传到执行部门之后,整个就走样了。军粮没买那么多,只购进了十分之一强一点。不仅没有震慑作用,还有示弱的作用,南辕北辙了。没钱买粮,那还打什么仗,这就表示没有一战的决心,况且没粮也没法打仗。

    巡视员是派了。丞相、御史商量后,禀明汉宣帝,还是派出了义渠安国。义渠安国是什么人,这么受重用?义渠不是一个汉姓,义渠是西戎的一支。也许朝廷认为少数民族懂得如何处理民族事务吧。少数民族事务政策性很强,宽了不行、严了不行,要刚柔相济。所谓刚柔相济就是平等相待,怎么对待汉朝臣民就怎么对待他们。义渠安国虽然本身是少数民族,但确实不是合适人选。

    总之,义渠安国又来了。上一次以宽为主犯了错误,为羌人所乘。义渠安国决定这一次来点严的。怎么严:杀。先把先零部落的首领招徕,总共三十多人,挑其中最桀骜不驯的,最有智慧的都杀掉。把聪明的、有智慧的、有理智的都杀掉,剩下的就是鲁莽人、沾火就着的人,想不打仗也难了。然后义渠安国纵兵袭击先零部落,杀了一千多人。

    义渠安国自以为得计,实际上就是授人以柄,就是官逼民反。如果事先没有介绍义渠安国先生的身份,很可能就以为他是敌特。这样的人更难整。

    是可忍,孰不可忍。

    以先零部落为首的羌人部落反了,连一贯相信朝廷的归义羌侯杨玉也反了。

    2010-03-2119:15:39

    西域都护之充国平羌(一)夜渡黄河

    义渠安国虽然忠勇,但是面对愤怒的羌人也是孤掌难鸣。一战而败,不得以退到令居,向朝廷求援。义渠安国退到令居说明令居与金城的交通完全在羌人的控制之下,去西域的路已经被打断了。朝廷不得不有所动作了。那位说了,不可以上行从安定进入河西走廊吗?那你就得穿越回去告诉他们。那时这条路还没发现。

    要想平叛,首先要选将。通观满朝武将,没有比赵国充更有威望、更合适的了。可是老将军毕竟七十多岁了,到底行不行很难说?这是宣帝亲政以来的首次对外用兵,不容有失。有道是请将不如激将,于是汉宣帝就派丙吉向赵充国请教谁可领兵出征。

    充国的回答很干脆: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了。这也正是宣帝所希望的。

    至于用兵方略,正如充国将军所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待老臣亲临金城(即兰州)前线,再定良策。

    六月,赵充国到达金城,他的想法是领兵从金城直插西部都尉府。西部都尉府位于现在青海海宴,在青海湖边上,它的北面就是张掖、武威。这样做等于是插到了羌人的背后,可以引羌人来攻,致敌而不致于敌;同时也可以防止羌人与匈奴合流。

    这样就必须北渡黄河、穿过四望峡。而如果羌人守住四望峡,与匈奴合兵攻打张掖、酒泉,那就很危险了。

    六月的黄河正是汛期之前,如果不赶快渡过去,进入汛期就更不好办了。黄河是那么好渡的?当年霍去病一出河西是趁着黄河冰冻期;二出河西是绕了一圈,回来的时候当时在此地修建金城的将军李息已经架好了浮桥。那时的浮桥就是一条条的木船连在一起,然后上面铺上木板。现在这两招都不行了。对岸不时有羌人的游骑出没,架桥谈何容易。

    搞几个冲锋舟强渡不行吗?那不叫强渡,叫抢死。船上的人就是羌人弓箭的活靶子,即使侥幸上岸也不是羌人骑兵的对手。

    大军陆陆续续集结到金城。进城的部队都得到命令,偃旗息鼓,打枪的不要,悄悄地进庄。部队进城之后,就有人对战士上网的习惯进行了调查。净挑看贴不回帖的老潜水员,最好是一个贴都没有回过的。赵充国要搞一次衔枚夜渡,非老潜水员不能胜任。

    入夜,万籁俱静,夜朗星稀,这近三千人就悄悄地摸到了河边。一人嘴里叼着一个简易出气管,跳入黄河,向对岸潜泳而去。即使对老潜水员这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河水冷冰冰的,但是有什么好办法?一潜无话,也没法说话。上岸之后,众人伐树竖桩很快建起了简易营寨。这时天也亮了。这回也不需要潜水了,大军坐着渡船次第过河。

    扎好营寨之后,羌人的散骑才姗姗来迟。任凭羌人在寨外如何挑战,汉军紧闭营门,抓紧时间休息。随后派出暗探去侦查四望峡的情况,值得庆幸的是四望峡空无一人。赵充国很容易就到达西部都尉府。接下来就是吃饱喝足,然后等待。

    等什么?待敌生变。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