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87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0-4-617:40:00

    虽远必诛之仁柔好儒

    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汉朝又迎来了一位新的皇帝。送走了自己的父亲,太子刘爽登基成为汉元帝。刘爽与他的父亲是截然不同。汉宣帝生于忧患,几经波折才长大**。刘爽则是生在蜜罐里,几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太子。自幼受到的是正宗的儒家教育,具有深厚的经学修养,言必引经据典,对儒家的德教那真是发自内心的酷爱。在整个汉朝十几个皇帝里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都说汉武帝独尊儒术,可是汉武帝并没有给儒生太多的参政机会,儒生们主要从事一些礼乐方面的文化工作。武帝不是不想用,而是儒生们往往拘泥于摘章逐句,不通实务。相比之下武帝以及以后的汉宣帝更注重法术,也就是精通文法、律令的人才。但是武帝作了一件推广儒学的好事,建立太学。

    初期太学只有区区五十人。到昭帝的时候翻了一番,宣帝的时候又翻了一番。可以看出,汉朝对儒生的需求是逐步增加。随着这些儒生的参政,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化氛围。不懂得儒学经典就显得不入流,就进入不了主流文化圈。

    汉武帝之后的几个皇帝都或多或少得到了这样的儒学培训,也在一定程度上也起了示范作用。在这种氛围下,好多法术之士在功成名就之后,不得不再次进修儒家经学。那可不是拿点钱混个博士头衔,而是真心想学,起码得初通大意。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汉元帝这位西汉历史上最精通儒学经书的皇帝登基了。

    元帝继位之后,太学进行了大扩招,人数一下增到了一千。用人的标准也自然就降低了,每年都对学员进行考核,考试合格就授予相应官职。汉元帝的用人标准也变成了:非儒生不取。

    就像儒学宗师夏侯胜经常对他的弟子所说:学会数理化,走遍天都不怕。不好意思这是我中学老师说的。总之,在元帝一朝只要精通儒家经典,高官任做、骏马任骑。读书成为当官的重要手段。

    当然学而优则仕也没有什么不好。但是一味的读书,死读书、读死书,又没有实务历练,只经过一次考试就可以当官,选出书呆子的几率是很大的。

    还在做太子的时候,刘爽就曾向汉宣帝进言:持刑太深,宜用儒生。虽然自汉武帝起汉朝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汉武帝政治上更崇尚法家:罚过赏功。汉朝的官员大部分也都是以学习文法律令起家的。正如汉宣帝所说,汉家的制度是以先秦法家治国之道为主,以儒家为辅的混合体,二者相辅相成,不能仅仅依靠儒家。对于刘爽的酷爱儒家,汉宣帝生前是深感忧虑的,也曾经断言:乱我家者,必太子也。可是毕竟顾念刘爽是自己与发妻许平君的儿子,父子、夫妻情深,舍不得,没有褫夺他的太子之位。

    宣帝虽然对太子酷爱儒家感到忧虑,不知为何却还是为他选了两位大儒做老师:太子太傅萧望之和太子少傅周堪。这也是赶潮流,不赶也不行。现在,刘爽登基成为皇帝。正如汉宣帝所预言,汉朝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全面儒化。

    2010-04-0718:15:12

    虽远必诛之戊己校尉

    元帝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汉廷对在西域的屯田部队做出了一个战略调整。撤出在乌孙屯田部队,同时在车师故地建立新的屯田基地。

    汉朝在乌孙赤谷城附近共计有三校屯田士卒,共计三千余人。是当年常惠平定乌孙大小昆弥之乱带去的汉军北军精锐。随着乌孙局势的稳定,朝廷认为再在乌孙驻扎如此多的部队,实在没有必要。

    就乌孙的形势看,这样分析也不是没有道理。大昆弥完全在解忧公主的后代掌握之中,小昆弥也与匈奴刀兵相见,基本心向汉廷。但是在大的历史条件下看,尤其是从结果来看,无疑是败笔。屯田部队的撤回减少了乌孙民众与汉朝民众接触的机会,没有了文化的交流,汉朝对乌孙的影响力不可避免地就会逐渐减弱;同时,也减少了汉军保护乌孙的机会。做为一个统一的国家,乌孙在西域自保是没有问题。但是国家分裂之后,牧场不能因此增加,人口不能因此增加,官员的数量却增加了一倍,内耗的数量增加了不止数倍,实力自然就下降了。

    第二个举措就是派出戊、己校尉统领北军精锐在车师故地屯田。怎么起这么个奇怪的名字:戊、己校尉。戊、己按照天干地支算就是第五、第六的意思,更难听。虽然同在西域,戊、己两校尉并不隶属于西域都护府,而是作为北军的出征部队直属北军中垒校尉统领。汉军北军共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八大校尉,其中中垒校尉对内掌管北军垒门,对外掌管西域。戊、己两校尉的部队很可能来自于北军,也就是相应的长水校尉和胡骑校尉,故称戊、己校尉,估计两校尉麾下应有汉军五、六千上下。

    至于具体为什么就不是我们关心的了,留给历史学家吧。我们关心的是汉军又重返车师了。车师故地是匈奴进入西域的门户,当年是汉匈反复争夺的主战场,也是战略急所。屯田车师就切断了匈奴右地与西域的联系,在战略上无疑是正确的。郅支单于西进之后,尤其是定都坚昆之后,车师就暴露在郅支单于的兵锋之下,屯田此地也有加强防卫的作用。当年首任都护使郑吉也曾屯田车师,在匈奴强大的攻势下不得不败走麦城。现在匈奴内乱,得来全不费功夫。

    戊校尉驻扎在车师故城交河城,己校尉驻扎在高昌壁,两城相距仅数十里。还是贰师将军讨伐大宛的时候,军士伤病非常多,路远难行。进入吐鲁番之后,发现地势突然高起,就在高昌壁这个地方垒城自保,几十年下来已经成为不大不小的一个堡垒了。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至于为什么叫高昌壁,就更难考证了。

    同在西域安排两组互不隶属的机构不麻烦吗?一点都不麻烦。如果戊、己两校尉隶属于西域都护府,那都护使的权柄就太重了。过多的权力对个人、对国家都不是好事。而且两者的职能是不同的,西域都护府主要是监督、镇抚西域各国,总理各项事务;戊、己两校尉则是北军的出征部队,有事出征、无事屯田,是汉军在西域的真正代表。如果真有情况的话,都护使可以凭借皇帝授予的节杖调兵遣将,一点也不耽误事。

    至此,汉廷管理西域的布局基本完成。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