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94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0-04-1418:05:45

    虽远必诛之内外夹攻

    无论是罗马军团也好,重木城也好,现在都救不了郅支单于了。前面的铺垫已经结束了,阵前斗智陈汤略胜一筹。中国的军事家一般都属于谋略派的,讲的是战前谋划。陈汤这一路走来是先伐交,后伐谋。先同康居接上头,做好分化瓦解的工作,而且,秋毫无犯树立仁者之师的形象;然后使出反客为主之计,真真假假迷惑敌军,现在到了攻城为下的时候了。反观郅支单于没有任何应对举措,还没开仗已经败了三分,困守孤城还有什么出路?

    进攻组织得再好,临门一脚腿软也没办法。重木城也是城,汉军有什么攻城的妙计吗?战鼓一响汉军推出了自己的攻城器具:卤楯。卤楯也就是大盾。说是大盾还不如说是楼梯,正面冲城墙的一面是盾,后面是一个楼梯,下面有轱辘,推到城墙边上士兵顺着楼梯就上去了。

    大盾在前,弩兵、戟兵在后。用强弩**杀城上的匈奴士兵,放火焚烧重木城。郅支单于也知道这可能是最后一战了,全家老小一起上阵。双方展开了对**,从早一直打到晚上。虽然单于占据了地利,但是汉军弩兵厉害,双方堪堪平手。

    入夜时分,只见城门大开,一队骑兵杀了出来。原来单于看到自己对**不占上风,就想派出偷袭部队企图打乱汉军的阵脚。早防着这一招那。教科书里教过,攻城的时候要防备敌方的偷袭,一阵乱箭就**了回去。

    到后半夜的时候,单于也带了伤了,重木城也烧毁了。汉军推着大盾蜂拥到了城下,从四面登上城楼。就在这关键时刻,只听四面喊杀震天,康居的援兵来了。咋才来呢?来了就不晚。这么大的事还不得商量商量?开了一宿会,主要领导都发言了,意见相持不下没法做决定。又没有投票的习惯,就耽误了。

    从客观上说,消灭郅支单于对康居没有多少好处,好处少于坏处。郅支单于再威风也是在康居地面上,有郅支单于在,康居也是获利颇丰。况且,汉军居然在康居家里出手拿人,如果不表示一下太栽面了。但是毕竟是向汉军出手,不考虑仔细了能行吗?就差建立一个数学模型算一算利弊得失,老慎重了。

    万余康居兵分成十队从四面冲击汉营,汉军能没有准备吗?攻城的汉军也就一万多人,数千人看家,其他的都在准备打援。围点打援是我军的传统战术。这次虽然不想打援,但是也不能不防着。数次冲击都没有对汉军造成威胁。城内的清剿战斗已经接近尾声了,郅支单于也死于乱军之中。看看回天无力,康居兵也只好悻悻而归。

    后人有诗赞曰:

    异域江湖远,旌旗出天山,

    扬钩致万里,塞下凯歌传。

    消灭郅支残部之后,甘延寿、陈汤一面命人打扫战场,一面派出了两批使节。一批飞马到长安报捷,二人精心的写了一份奏章,写的是花团锦簇,奏章里付带了那句流传千古的名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另一批使节去见康居王。居然敢向汉军举起马刀,一定要讨个说法。问问他是不是误会。当然是误会了,晚上天太黑认错人了。这么给台阶康居王还能不下?

    那位说了,这么容易就给个台阶,太便宜康居人了。这一点陈、甘二人比咱们清楚。此次主要任务已经完成了,不要节外生枝,吓唬吓唬康居王就可以了。随后,大军带着康居王的质子,凯旋。

    2010-04-1418:08:04

    虽远必诛之司隶校尉

    甘延寿回到都护府暂且不表,单说陈汤亲自到京师献首。进入汉关以后,陈汤感觉很郁闷。既没有凯旋门,也没有看到欢迎的人群,更没有献花的红领巾、欢呼的美丽少女,一点都不风光。接的人倒是有,不接还好,一接更让陈汤郁闷。来的是直属司隶校尉的监察人员,要对陈汤带回的东西进行审查。

    啥?万里远征还出错了?没有功劳还有苦劳哪?

    万里远征确实有问题,但是这个问题不归司隶校尉管。司隶校尉查的是陈汤的经济问题。陈汤同志犯纪律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有一条“一切缴获要归公”,陈汤都放到自己腰包里了。这是陈汤的一个大毛病:贪,而且是相当贪。回军时带了许多缴获的财物、非法的物资。有道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样贪就入了魔道了。

    司隶校尉是几级干部管的这么宽。司隶校尉是直属于皇帝的政府监察人员。还是巫盅案的时候,好多人被诬陷进了监狱。汉武帝就设置了这么一个临时职位处理相关事宜。事情办完了,职位却留下了,主要负责对京城附近地区官员的监察工作。

    廉政工作是个大问题。刘邦建立了这么一个大帝国,不可避免的要依靠官僚系统来管理,但是怎么保证官僚系统的廉洁就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那时候交通不便利、通讯不发达,真是天高皇帝远。郡守作为封疆大吏,那就是土皇帝。不仅是廉洁的问题,地方保护主义、对抗中央、政令不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都让中央政府头痛不已。司隶校尉只是一个点,并不能对整个官僚体系进行监察。汉武帝还发明了一个针对各郡郡守的监察体制,叫刺史巡回制。

    将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每年派刺史出去巡查,主要的监察对象就是各郡的首长。刺史直接归中央管,是个小官,也就相当于七品芝麻官。这就叫以小管大。

    每年八月开始刺史到自己的辖区去巡查,两个月以后回京汇报情况。只管看、只管听、只管收集情况,一切回来由别人办。那么刺史会尽心吗?怎么保证刺史不与郡守狼狈为奸、监察不察,或者明哲保身?

    人人都有求上进的心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升官发财谁不爱?所以,对刺史要有足以激发人心的奖励措施。在具体执行上,只要当满九年刺史,并且干得好的就可以直接成为郡守。这个奖励措施对刺史们有非常强的刺激作用,其他同级别的官员是不可能有这个升官速度的;对于表现特殊的,皇帝也会有特殊的现金奖励,这是物质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那就是皇上的欣赏,往往大领导会亲自接见,照个相、握握手。作为基层官员想见到大领导是大不容易的。这就是机会,如果应对得当,那就会得到意外之喜。

    那么刺史都监察什么哪?汉武帝亲自个定了六条:有没有豪强以强凌弱的;有没有郡守对抗中央的;有没有郡内冤狱成堆的;有没有郡守嫉贤妒能、举荐不当的;有没有郡守结党营私的;有没有官绅勾结危害一方的。检查范围严格控制在这六条,超出范围也是违法。那底层官员归属监察,底层官员由郡守负责。

    汉朝的监察制度还是比较有特色的,官员们也不太容易。上面有皇上管着,下面有各级监察人员看着。现在,陈汤就被司隶校尉盯上了。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