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135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0-06-1217:47:13

    消失的王莽军团

    天凤三年王莽派遣五威将军王俊统帅西域都护李崇、戊己校尉郭钦以及左帅何封西出玉门,希望恢复西域的秩序。

    王俊此来是任重而道远,士隔三日当刮目相看,西域三年来的变化更让人瞠目结舌。这是几十年来中央王朝在西域少有的困难时刻,甚至比当年张骞二次出塞还要困难。那时双方之间至少还有神秘的好奇,现在只剩下了谨慎的恭维。王俊一行体会到了没落强权的无奈。

    那位说了,西域各国太势利了吧。有一点。不要忘了一仆二主的滋味是不好受的,当新朝没有办法控制匈奴的时候,就没有理由、也没有权利要求西域做什么。跟着老大走是为了明天的幸福生活,谁会跟着老大坚定不移地走向灭亡呢?

    就更别说那些有追求、有抱负的西域中等国家,趁着乱世开拓自己的生存空间,那是必然的选择。自焉耆攻杀都护使以后,龟兹西部的小国家姑墨也采取了行动,攻杀了附近的温宿国王,兼并了土地,西域南路的疏勒也在蠢蠢欲动。

    王俊就是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兵出西域。在王莽看来此次出兵的主要目的是恢复秩序,并不是讨伐。即使有作战任务,象焉耆这样只有几千军马的小国家也不是汉军的对手。这就错误的估计了形势。王莽并没有真正征服匈奴,西域的反汉国家就有了依靠,而亲汉国家也就心有余悸。此消彼长在士气上就显示出来了。西域的骚动已经不是潜流,而是公开的反叛行为,不使雷霆手段,难显菩萨心肠。王莽新朝需要一场战争来证明自己在西域的存在。

    此次王莽并没有派出大规模的作战部队,从事后的发展看,只是派出了常规的驻军配额,最多不会超过一万人。而且还兵分两处。为了保证道路的通畅,戊己校尉府是必须恢复的,否则就不会派出戊己校尉郭钦。这些兵力与王俊所肩负的任务并不相称,使得王俊在用兵上捉襟见肘。

    大军一路西行感觉还不错,几乎所有国家都出迎郊外,提供饮食服务以表示友好。都知道新军此来必有作为,谁也不愿意引火烧身。就连焉耆也派出使节向汉军表示慰问,并诚恳地表示先前的冲突纯属误会,以后一定要好好做人云云。实际上这就是一个探子,看看汉军有多大斤两,好为下一步作准备。

    在王俊看来,此次自出阳关主要有两个任务:恢复新军在西域的存在、讨伐焉耆,实际上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问题。焉耆怎么说、说什么都不重要,王俊都要用武力解决问题。王俊如何回复焉耆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无论王俊怎么说,接到使者回报的焉耆都做好了战斗准备,一战在所难免。

    到达都护府之后,王俊才知道了姑墨兼并温宿国的事情,随即发出令箭,痛斥姑墨的卑劣行径,严令姑墨尽快恢复温宿国,并且给姑墨改名积善。希望姑墨扬恶积善,重新做人。

    稍事安定之后,王俊拿出符节征调西域各属国兵马准备战斗,要讨伐焉耆。还不错,莎车、龟兹等国共出兵七千余人,此外焉耆周围的两个小国尉犁、危须也派出了人马随行。刚刚被申斥过的姑墨,除了表示一定按照都护府的要求重新做人外,也派出大军要再立新功,将功补过。

    这样王俊手下能直接调动的人马就就有两万余人,远远超过焉耆的六千人马。随后王俊传令戊己校尉郭钦,约期讨伐焉耆,东西对进,在焉耆首府员渠城汇合。

    也许是过于乐观,王俊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兵分数路,自己领一路先行。人马虽多,真正可以依靠的还是王俊自己带来的汉军,分兵自己就先削弱了。

    王俊所统领的这一路由汉军、姑墨、尉犁、危须等国的军马组成。走着走着就进入了焉耆的口袋里。只听一声呐喊,四面涌出无数焉耆兵。王俊一催战马刚要冲上前去,只觉得一阵天旋地转,背后中了数支羽箭,一头栽下马来。

    大哥,没办法,我是卧底。

    队伍中的是姑墨、尉犁、危须等国兵马一起反叛。一阵喧嚣之后,战场恢复了平静,只剩残阳如血。

    在焉耆军与王俊血战的时候,西进的郭钦部队抄了焉耆的后路。郭钦到达焉耆的时候,焉耆部队还没有回来。于是就捣碎了焉耆的营寨,大开杀戒,之后引兵回到戊己校尉府。这个时候,兵败的消息传了回来,王俊部全军覆没,李崇部不知所终。

    随后不久天下大乱,西域遂绝。李崇就迷一样的留在了西域。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