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203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0-08-2517:36:08

    最后的北匈奴

    窦宪叛乱集团被一网打尽,冤与不冤都不重要了,反正是这样定性了。无疑是一个重磅炸弹在汉朝上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短期内还是平息不了。但是最尴尬的不是朝里的人,而是远在蒲类海的北单于。刚刚过几天安稳日子,主张招降的领导就被连锅端了,北单于于除鞬虽然不是小孩,这种刺激接受起来也是很困难。

    而汉朝对这位北单于又有了新的想法,这种想法非常有创意。汉朝计划派兵护送北单于回漠北。我们不确定这种想法是出自于窦宪,还是什么别的人。有一点是确定的计划在窦宪翻船之前就开始实施了,想来窦宪应该在其中起到某些正面的作用。

    按照窦宪原先的计划北单于于除鞬部将被安置在蒲类海附近,由任尚出任护北匈奴中郎将保护北单于,一切同南单于的规格一样。这样北单于是安全了,同化过程也开始了,但是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最受人攻击的就是钱的问题,相应的政策扶植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一个花钱的漏子、无底洞。还有一个隐含的问题就是如何平衡南、北匈奴的关系?弄不好就是两边不讨好。而更严峻的一个问题就是漠北的广大草原怎么办?没有北匈奴在那里游牧势必会有新的势力侵入,谁能保证这些势力对汉朝是友好的哪?

    而新的计划几乎可以避免所有这些问题。政策扶持自然就免了,北匈奴还是相对独立,顶多是隔三差五的支援点粮草;南、北匈奴的关系平衡起来也容易得多,汉朝不再一手托两家,又回到了比较从容的位置;有北匈奴在漠北,对其他各方,比如丁零、鲜卑、乌桓,都是一个相对的威慑力量。

    现在窦宪被法办了,这一切也就不得不耽搁下来了。而北单于于除鞬接下来的冒失举动则完全引导历史走向了另一个拐角。于除鞬看到事情没什么前途,汉朝对自己的支持也是口惠实不至,干脆就率部自行北归。这就犯了大错,送你回去,同你自己回去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自己交待与公安人员给你指出来量刑是不一样的。在汉朝看来这就是挑衅、就是叛变。

    任尚由护北匈奴中郎将很快就变成了剿北匈奴中郎将,与将兵长史王辅共同追讨于除鞬。这一战是汉朝对北匈奴的最后一战,此战过后北匈奴作为一支力量将不复存在了。将近两千年以后在伊吾,也就是哈密地区出土的任尚碑就记录了这一战,很可惜碑文残破具体内情就不得而知了。

    史书上就是寥寥数字:诱、斩、破。任、王二将率领千余骑兵追击于除鞬两万余众,也算是轻身赴险;一个诱字体现了无奈、也体现了智慧,虽说不太仗义,不太仁义,也讲不了了。只是不知道这些人是如何诱的,欺骗是肯定了;诱回来之后又下手斩了于除鞬,既然是欺骗总有露馅的时候,到此也就不得不斩了;也许就此就激起了兵变,也就打成了一锅粥。总之,这一战并不是很光彩。坏人总是有,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去做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这个任尚做的错事接下来还很多,先记住他。

    北匈奴被彻底地消灭了,剩下的只是一个历史名词。那么北匈奴人都完了吗?也不是。北匈奴基本上是被一分为三,一部分投降了南匈奴,大致有二十多万人;一部分向西迁徙,有多少人不知道,多年以后才会有他们的消息,也是那样的惊心动魄;还有一部分大约十余万人留在了漠北,不过现在他们不叫匈奴人,改称鲜卑人了。与其说鲜卑人拯救了这些匈奴人,不如说是匈奴人的自救。

    匈奴人被汉朝击败之后,鲜卑人更加放心大胆的西进,成为了广博大草原的新主人。这些匈奴人为了生存也是不得不加入鲜卑的行列。叫鲜卑人就是汉朝的朋友,有吃有喝;叫北匈奴人就是敌人,又砍又杀,有什么办法?不就是改个名吗?不就是换个马甲吗?有啥难的。这些匈奴人义无反顾地披上鲜卑人的黄马甲,一个新生的势力就此诞生了。

    这是汉朝亲手培养的敌手。鲜卑现在是要人有人、要地有地,想不发达都不行,缺的就是一个伟大的领导。虽然现在还是很弱小,还是一盘散沙,对汉朝还不是什么威胁,一旦有一天天降奇才,汉朝还能从容地对付这些鲜卑人吗?难说。

    不过鲜卑人的好日子还没来,伟人也不是一天就能生出来的。现在是和帝刘肇的好日子。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胃溃疡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