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202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0-08-2417:39:20

    外甥终于动手了(三)

    十多天以后和帝终于有了反应,丁鸿接到了新的任命。和帝任命丁鸿代理太尉兼卫尉,屯兵南、北宫。这是一个实质性的夺权举动,十几天的发酵期已经过去了,这十几天就是和帝知道真相的十几天,就是和帝突然长大的十几天,这十几天和帝想必知道了许多前所未闻的新鲜事。这些新鲜事的主要来源就是和帝的兄弟刘庆、以及身边的太监郑众。

    郑众是宫里的太监,据记载在这次夺宫过程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当时担任钩盾令,也就是皇家花园的管理员。这个身份可以随便进出宫廷,是一个交通员的好材料。

    刘庆是和帝的亲兄弟,母亲就是被窦太后害死的宋贵人。原先是太子,母亲被害死之后,太子之位也就烟消云散了。刘庆比和帝大一岁,令人惊奇的是这小哥俩关系非常好,经常能在一起说说悄悄话,商量点私人的事情。这就非常不一般。

    刘庆长大之后本来是不能住在宫里的。永元四年的时候和帝在北宫的白虎殿举办培训班讲经,借着这个机会刘庆就回到了宫里。刘庆一定告诉了和帝很多东西,比如说王莽篡位,当年的汉平帝死于非命;比如说,汉宣帝平灭霍氏而成为一代英主;比如说,娘也不是你的亲娘,舅舅也不是你的亲舅舅。刘庆挺渊博呀,也不行,也就是临时抱佛脚,不渊博有心人也会想办法让刘庆渊博起来。在反对窦家这一点上,刘庆是义无反顾,杀母之恨、夺位之仇,如何形容都不过分。

    可以肯定地说,整个事件过程中刘庆一直就在和帝的身边。这才有了和帝想要学习一下《外戚传》,想从书本上找点理论依据。刘庆哪敢怠慢,连夜就把东西弄来,叫开宫门让和帝是一赌为快。可是书里写的太简单,没有具体过程,和帝还因此让刘庆通知郑众去打听详细细节,看看怎么样才能杀舅舅。

    这里面透露出三个信息:郑众的作用有限,刘庆的角色很关键,和帝在这个时候已经初步掌握了宫门。在宫门已经落锁的情况下也能把刘庆放进来,这就是实力的体现。

    六月二十二日窦宪回到洛阳,当天晚上和帝驾幸北宫。命令执金吾、北军校尉封闭宫门,将邓叠、郭举一干人等抓捕归案。第二天窦宪兄弟也被夺权,遣送回郡国,不久,被勒令自杀。

    和帝够狠的,一下子三个舅舅没了,一点亲情都不讲。这里面有个问题我们得考虑一下,这个时候和帝到底知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谁哪?书里面说不知道。可能吗?刘庆只比和帝大一岁,对所有事情知道的清清楚楚,两人关系又那么好,刘庆有什么理由守口如瓶吗?我是找不到。从对这几个舅舅这么狠也可以看出一点端倪。

    窦宪该不该死,该死!当年主使他人杀人就该死,但是不应该死于谋反这个罪名。说窦宪谋反有点太邪恶了。

    革命成功之后,和帝做了两件事:封赏有功人员、清洗。

    郑众被封为大内太监总管,进一步又封候,自此以后东汉的太监逐步走到了前台,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刘庆没有被封官,赏了很多东西,仅仅奴仆就赏赐了三百人,其他的就不用说了。和帝去世之后,阴差阳错刘庆的儿子又曲线救国成功,这就是汉安帝。

    此外还有两个不起眼的封赏,袁安的儿子被任命郎官、任槐的儿子被任命为步兵校尉。而作为真正幕后的主角则永远地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了,于无声处听惊雷,随后又飘然而去,高!

    这是好的,不好的也有,而且更严重。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凡是,凡是通过窦家获得官职的一律查办,与窦家沾一点边的也会粘上腥味,这就有些太过了。在窦家得势的时候,谁不想投机一下沾点光,人之常情,都不能免俗。和帝刘肇在皇帝这个位置上,就应该有大量,以才取人,而不是以关系划线。把与窦家有关系的人一网打尽,得有多大的仇口,这不像一个帝王的作为,倒充满了睚眦必报的小家子气。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最后的北匈奴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