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217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0-09-1118:31:17

    黑海边上

    启程回家,这也是流行的说法。甘英一行被苦涩的海水咸着了,被神秘海妖的传说吓着了、草鸡了,甘英在海边的旅馆闷睡了几天,决定启程回家。如果你是这样认为的,恭喜你,答错了。

    太小瞧甘英了。甘英那是跟随班超多年的三十六位死士之一,什么阵势没见过,眼前这点小困难怎么能难住甘英。领导交待的任务要想法设法完成。现在既然渡海不太现实,甘英做了另一个选择:北上。书上是这么说的,“转北而东,复马行六十余日至安息”。

    汉朝人对安息是不陌生的,相反安息对汉朝也不陌生。甘英在安息一定受到了热情款待,而且,安息王决定要派遣使节同甘英返回洛阳,向汉朝皇帝陛下进献礼物。

    我们不确定甘英是否把自己这次的使命向安息王通报过,我们也不确切安息王是否有大秦的确切信息。到达安息之后,也许在安息使者的引领下甘英一行继续西行。书上是这么说的,“自安息西行三千四百里至阿蛮国。从阿蛮西行三千六百里至斯宾国。从斯宾南行度河,又西南至于罗国九百六十里,安息西界极矣。”

    甘英一行走到了安息西部的边境,在这里甘英一行又遇到了大海。“自此南乘海,乃通大秦”。要想去大秦,还得走海路。这是甘英一行遇到的第二个大海。我们不知道甘英一行是如何认识这两个海的,是一个还是两个?但是我们很确切甘英很失望,绕来绕去还在海边上。神秘女妖的歌声似乎就在耳边萦绕,甘英的心也不禁怦怦直跳。

    这个海同第一个海是不一样的,这个是黑海。甘英一行现在站在了黑海的东北岸,所以才能“自此南乘海,乃通大秦”。《魏略》在说到大秦的时候有这么两句可以作为佐证:

    “卻从安谷城陆道直北行之海北,复直西行之海西,复直南行经之乌迟散城,渡一河,乘船一日乃过。周回绕海,凡当渡大海六日乃到其国。”

    “从安息绕海北到其国,人民相属”。

    这一次甘英彻底失望了,决定回家。就不再试试了?不能再试了,有很多因素在制约着甘英的选择。

    首先就是钱。甘英这次出使奉的是班超的使命,都护府是有这个权利派遣使节出国的,但是钱上就比较紧张。与张骞二次出使的豪阔根本没法比,就是和帝也没法同汉武帝相比,国家的财力也有很大的差别,更别说都护府了。

    这一路走来都要拿钱开道。都知道是从汉朝来的,都希望从汉使这里得到点硬通货,拿丝绸换东西是必须的。不赠送点丝绸就体现不出友好的诚意。汉使也不能装穷,路上的消费还是蛮大的。回程还要带上安息使者,甘英必须准备足够的盘缠。此次的行程已经远远超出了行前的预期,大秦还在那遥远的西部,有多远?不知道!估计甘英的口袋有些空了,不足以支撑继续西行,或者是能走到,不一定有钱回来。

    第二个影响甘英选择的就是士气。这一路走来已经是两年多了,算一算仅仅在路上的时间,记载下来的就是二百多天。长期漂泊在外哪有不想家的?再说队伍的组成也比较复杂,有官员、有士兵、也有商人,商人卖了货物之后就是要回家。而想家这种情绪一旦产生,就会扩散到不可抑制。当然神秘海妖的传说也不可能不对成员的心理产生影响。对于汉朝人来说在他乡作孤魂野鬼是不可想象的,没有人会希望甘英把他们领到那从未涉足过的大海。连续两次遇到深不可测的大海,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再一个可能的因素就是甘英的健康。甘英也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而且这还是甘英年龄的下线。人生七十古来稀,五十多岁虽然不算高龄,也是老年人了。两年多风餐露宿,甘英这个老年人能否吃得消我们不得而知。

    总之,甘英们是有血有肉的,不是机器人不知疲倦、没有牵挂、没有感情,很多现实的因素都制约着甘英的选择。

    那位说了,就差一步,就差一步,沿着黑海海岸一路向西就可以找到大秦。是很近,就像窗户纸一样,不桶破就是一堵墙。也许安息人也不知道沿着黑海北岸可以找到大秦。没有任何人可以指责英雄的选择,没有任何人有资格挑剔甘英们的作为,这是中国人向西走的最远的一次,史无前列。

    下面我们把甘英一行的路线稍微总结一下:“涉悬度,历罽宾,六十余日行至乌弋山离国,复西南马行百余日至条支。”,站在条枝城外、地中海边上,“转北而东,复马行六十余日至安息。自安息西行三千四百里至阿蛮国。从阿蛮西行三千六百里至斯宾国。从斯宾南行度河,又西南至于罗国九百六十里,安息西界极矣。自此南乘海,乃通大秦。”

    那位说了,你说这个对吗?说句心里话,我也不确切,勉强算一家之言,等着挨砖吧。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回家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