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221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0-09-1517:40:23

    糊涂庙糊涂神(二)

    和帝虽然是半大孩子、或者说年轻人,还是真能干。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的时候也才二十四岁。对于生儿子的问题,和帝是撒大网,希望捞大鱼,怎么着也得广种薄收。没成想是大丰收,一连有了十几个孩子。可是有一样,一个也养不大,都是没几天就挂了。

    是不是闹鸡瘟了?瞎说啥,那是人,要闹得话也是禽流感。再说也不能光在皇帝的孩子中间闹,其他人安然无恙,这就有点邪。我们不知道阴皇后有没有孩子,反正邓皇后一直到和帝驾崩也没生出孩子来。

    这就更有点邪了。不知道各位注意没有东汉王朝已经连续三位皇后生不出孩子了,马皇后、窦皇后、邓皇后。如果是巧合的话,真是天亡我大汉也。

    巧合基本上是不大可能。连续三个皇后生不出孩子的原因咱们是不知道,但是和帝的孩子为什么养不活应该能猜个**不离十。肯定是皇帝这些老婆互相搞的事。看起来啥多了都不行,人参吃多了还冒鼻血那,何况是老婆。这里面有没有邓皇后的事?没有证据也不能瞎猜。但是斗争形势这么残酷,作为最后的胜利者邓皇后是有两手的。

    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和帝去世了,时年二十七岁。太年轻了,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了。但是老婆的问题、儿子的问题,肯定是原因之一。我们先给和帝来个盖棺定论。和帝肯定不是一个十六岁擒鳌拜那样的君主,擒窦宪肯定是另有原因,最多是昙花一现。但是对一些小事的处理也说明和帝头脑很清醒,并不昏庸。比如说荔枝,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汉朝的时候也是千里运荔枝,为了一点口舌之欲劳民伤财,不过到和帝这停止了。事虽小,见微知著,见一叶落而知秋将至,和帝还是有爱民之心的。

    不过和帝已经是过去时了,继承人的问题马上就得解决。就在这个时候,有人汇报和帝有两个儿子在民间,七岁的刘胜、刚过百天的刘隆。对于这个事情满朝上下都没有什么疑义,宫内斗争形式那么严峻,生下孩子偷偷送到民间也是情有可原。再起一个狗剩之类的贱名更好养活。

    刘胜就是一个病秧子,一直是病病殃殃,这一点邓皇后,现在应该是邓太后了,看得很准。刘胜最后也就活了十几岁。但是刘隆更差,虽然刚刚一百多天就登基成为皇帝,创造了一个世界纪录。襁褓中的孩子也没活过一、两岁,看起来宫中还是大不易居住。

    延平元年(公元106年)八月,刘隆是悄然而逝,没有记载什么原因,也没人深究这件事。很快新皇帝刘祜就登基了,这就是汉安帝。在刘隆去世之前,邓太后就已经看好了刘祜。刘祜是清河孝王刘庆的儿子,当年十二岁。和帝在世的时候很喜欢他,一方面是爱屋及乌,一方面刘祜也是聪明伶俐。

    延平元年这一年刘祜正应该回到自己的郡国去,但是被邓太后留住了。也许当时邓太后就预感到了什么。选择刘祜还是一个比较正确的选择,最起码刘祜活得比刘胜、或者和帝都长。当然私心杂念还是有一点,邓太后主要是怕刘胜埋怨,以免留下后患。说起来也是,原先不理刘胜,现在没办法了再去找刘胜,刘胜要是有点想法也是很正常。

    从此东汉王朝进入了一个女主专政的时期,垂帘听政十几年。历史上对这位邓太后的评价还是比较正面,太后本身也比较有正事。邓太后的私德是没的说,主政之后做了几件得民心的事:解仇怨,冤家宜解不宜结,与阴皇后家的仇应该解开;平冤狱,永初二年亲自审理冤狱;勤俭持家,能省的省,能减的减,宫里宫外不必要得花销是减了不少。

    私德好不一定能治理好天下,私德只是官员的一个底线。要想把天下治理好还得有办法、有主意、有手段,甚至是有阴谋。但是外戚专政本身有着先天的不足,名不正言不顺,架空皇帝本身就是好说不好听。

    人才也是一个问题,和帝在世的时候人才就是一个大问题,现在就更突出了。邓太后可以依靠的也就是自己家里的人,再就是和帝身边信得着的太监郑众、蔡伦。不依靠太监也不行,女人家抛头露面多不方便,正好让太监传个话、跑个腿。

    延平元年正是天灾、**刚刚开始的时候,一连串的考验在等着这位年轻的皇太后,让我们看看是个什么结局。

    邓太后的眼光还是很独到,延平元年在办完刘隆的丧事之后,邓太后几乎发出的第一个命令就是为西域派出了一位新的副校尉梁谨。虽然不能说是对症下药,也算是开出了方子。

    咋了,西域又乱了?唉,一言难尽。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猫抓老鼠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