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226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0-09-2017:16:36

    添乱(一)

    给了汉朝君臣后脑一棒的就是南匈奴。神吧?南匈奴已经在塞内生活了半个世纪到现在还是反了。闻之不仅让人神伤。

    也不能怪南单于多变,是喂不饱的豺狼。汉朝对待南匈奴固然是不薄,但是也没有真正把匈奴人当成自己人,并没有一个主动的同化过程。我们所提到的同化都是在很自然的状态下发生的。从事情的发展过程看南单于对汉朝事务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较初级的阶段。

    暴动羌人对南匈奴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羌人登基的北地郡距离南单于庭已经很近了,这两家有没有联络很难说。虽然没有证据,距离这么近,如果说没有任何联系的话,根本不会有人信。从北地郡向东北无论经塞内还是塞外都能很容易的接触到南匈奴。当然汉朝在南匈奴的度辽将军和护匈奴中郎将肯定是一个障碍,但是看得再紧,私下的往来、传书送简应该是存在的。

    南单于决策的过程很简单。永初三年(公元109年)六月南单于入朝觐见皇帝,有一个名叫韩琮的汉人随行。这就是民族融合的好处,虽然是汉人,韩琮已经成为南单于的智囊。也不知道是汉化了,还是胡化了。总之,双方是联系在一起了,关系似乎很亲密。南单于身边也终于有了摇羽毛扇的人了。

    回来之后,韩琮对此行的所见所闻进行了总结。首先此行看到的情景使南单于也好,韩琮也好都感到很震撼。当年三月正是洛阳爆发大饥荒的时候。人吃人,一片凄凉,满目辛酸,正是一个苦不堪言的景象。正像韩琮在总结报告里所说的“关东水潦,人民饥饿死尽”。这个总结还是很贴切洛阳当时的实际情况,但是韩琮忽略了一点,汉朝很大,不止他看到的洛阳附近的这一亩三分地。以洛阳的情况推测全国那就是一叶障目了,结论也必然是错的。

    韩琮的结论就是现在正是采取行动的大好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看到这里观众朋友们可能会产生一个问题,他们干什么来了?

    看到北匈奴反出塞外,南匈奴的心理也是很痒痒。那就是不安的骚动。在南单于看来自己这个移民监太不合适、太不自由。当年北单于逢侯的暴动就好像犯人暴狱一样,付出了代价,跑了。结果是政府也不追究了,逢侯一伙在草原上过起了快活日子。相反自己这老实人还得蹲监狱,还得被几大将军看着,情况没有任何改变。

    南单于是很羡慕北单于的举动的,这么多年没有什么举动,只是被度辽将军和护匈奴中郎将压制着不敢有所动作罢了。毕竟在塞内生活这么多年了,习惯了?可能习惯了被管理的生活。况且南匈奴也不能象北匈奴一样反出塞外,五原就是他们的家,造反也就是就地独立,这个风险还是比较大。这一次南单于就是要入塞亲自探一下东汉王朝的虚实。取得第一手材料再决定下一步怎么办。

    那么南匈奴是一个什么打算?估计南单于自己也没有一个很准确的想法,所有主意的来源都是韩琮。

    韩琮这个汉人能给单于出这样一个主意可能很让观众们惊讶。汉奸、卖国贼这样的名词可能会脱口而出,实际上大可不必。不同族群混居,同化的过程不是胡化就是汉化,最后产生的结果是与这一地区人的数量成正比的。在南匈奴居住的五原、云中等郡毫无疑问匈奴人是占优势的。产生韩琮这么一个胡化的硕果应该是意料之中。

    南单于也是十分认同韩琮的判断,回去之后就举旗造反、打算象羌人一样就地安家。南单于还真能忽悠,有几个乌桓、鲜卑部落也加入了南匈奴的起义行列。就地安家首先就必须清除汉军在此地的武装力量,在美稷的中郎将耿种就成为最直接的目标。

    现在汉军要被迫参加、并且要打赢两场传统局部战争。思来想去,同时打赢两场局部战争还是不靠谱,饭还得一口一口吃,狼吞虎咽容易咽着。首先收拾南匈奴成为汉朝的不二选择。相比羌人一团乱麻、毫无规律的管理结构,南匈奴毕竟有一个统一领导,只要震慑住南单于,问题可能就迎刃而解。而且汉军在这一带有个不错的帮手:鲜卑。

    说是不错的帮手也就是稍好而已,合则聚、不合则散,以利益为准绳,以金钱为导向。也就是在羌人造反的永初元年鲜卑首领燕荔阳亲自到塞内朝拜,这也算北部边境的盛事。为此邓太后是大加赏赐燕荔阳,并且在洛阳还修筑了馆舍,专门招待鲜卑人,鲜卑一百多个部落也都派质子到洛阳学习。看起来是风光无限,双方关系是和和睦睦、亲密无缝,实际上也是时反时叛。生活不好的时候骑马入塞搞点偷鸡摸狗的没本钱买卖也是常事。所以,汉朝的辽东太守一般都是猛人,现在的辽东太守是曾经五千里追踪北单于的耿夔。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添乱(二)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