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239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0-10-0817:46:14

    现身说法

    在自己的奏章中,张珰是现身说法。介绍了自己如何从一个强烈的放弃西域派到一个坚定的控制西域派的思想转变过程。实际上张珰思想的转变也很简单,一点也不难,就是实际到河西住几年就可以了。

    张珰原先是京官,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觉得自己老牛了。读的是圣贤书、做的是平天下的事,没有啥不懂的。当时觉得对西域的认识是老透彻了,那就是一个赔钱的买卖。挨累不讨好,自己花钱给别人打工的事,要多傻有多傻。到了敦煌才知道,原来那些主张控制西域的人一点不比自己傻;那些前仆后继兵出西域的人是自己的智力远远不能及的。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弃西域则河西不能自存”。放弃西域,人家就兵临鸭绿江边了,还谈什么老婆孩子热炕头哇。

    张珰也是有心人,这次不光是诉苦,还准备了一个进军西域策划书,给领导提出了三个方案,三选一,必须有所动作。这就是著名的张珰的上中下三策。

    上策就是大打,要根本的解决问题。

    西域的问题还是匈奴的问题,现在汉军的主要对手就是北匈奴的呼衍王。呼衍王不仅控制着伊吾,活动范围已经扩大到了从浦类海(巴里坤湖)到秦海(博斯腾湖)之间的广大区域。秦海就在焉耆的地面上。呼衍王已经深入到西域这么深,难怪如此猖狂。

    张珰的上策就是彻底解决呼衍王。具体方案是集结在酒泉的汉军,应该有两千余人,从昆仑塞(现在安西附近)出关,希望一举歼灭呼衍王的主力;然后,征调鄯善的部队,联合进攻车师后王国。把匈奴的势力从这一地区彻底驱逐出去。

    看起来张珰是做足了功课了,这上策同当年耿秉的主意大同小异。唯一让人担心的一是皇帝的决心,二是有没有那么多钱。仗打起来,两千人估计是不够的。不过不要紧,不采纳上策,张珰还有中策。

    张珰的中策就是小打,与当年曹宗的做法很相似,屯田柳中。柳中就在交河城东南很近的地方。张珰的计划是由河西四郡提供粮饷,派出五百人屯田柳中。这是比较险的一着。与曹宗当年的做法稍微不同,好处是可以同车师前国互相照应,不好处是在汉军实力不济的情况下无疑是虎口拔牙。既然不能够彻底解决北匈奴呼衍王,那也不能让它独占西域门户,就是捣乱的一着。

    如果这两个都不行的话,还有下策,那就是关门自保。所不同的是放弃交河城,把鄯善、车师前王国等国的人口全部内迁,造成一个大的无人区,使北匈奴人在此地也无利可图。希望北匈奴人就此不来捣乱。

    汉朝君臣看来看去,张珰这三策没有一个可行的。上策太急,花费太大,在前景不明的情况下投入这么多心里有点发慌;下策太缓,而且还要安置那么多移民,那得花多少钱?不划算;中策太险,前车之鉴,当年索班的一千多人出塞没几天就成了橱窗里的猪头肉:收拾(熟食)。现在派出五百人的前景不是一目了然吗?

    这些想法都对,评价的也比较可观。关键的问题还在于根本的问题,要不要出兵西域?虽然有张珰的说法,持反对意见的人还是站大多数。都很专业,都有自己的坚持。读的都是同一本圣贤书,没有实践的体验结果基本都差不多。

    关键时刻尚书陈忠站了出来。陈忠也是安帝身边的红人,在打击邓氏一族的时候是立了大功的。陈忠打击邓家就是官报私仇。当年邓家火的时候,当时的太尉张禹、司徒徐防就想拉着陈忠的父亲陈宠拍领导的马屁,要追封邓太后的父亲。没想到陈宠认死理,不仅不加入,反而认为不合礼法而反对。争执了好几个月,还是追封了。事成之后,张禹、徐防又拉着陈宠要给邓家送礼庆贺,陈宠还是不参加。这就把邓家的当家人邓骘给得罪狠了。致使邓氏一代陈忠都不得志。安帝亲政之后,陈忠就主动充当了枪手。

    陈忠与那些太监毕竟不是一路人。在安帝身边多多少少还是起了一定的好作用。最起码陈忠说的话,安帝觉得可信度比较高,也算自己人嘛。在关系到西域前途的时候,陈忠的话就起了作用。实际上陈忠也没有啥特别的说辞,这些车轱辘话,很多人说过许多遍了。比如当年汉武帝也出兵西域,而且花了很多钱,难道乌皇帝不会算账吗?再比如,放弃西域,北匈奴的财富会越来越多,那就越来越有实力与我们抗衡,一旦与羌人联合,河西就危险了;等等等等吧,关键是陈忠打动了领导的心。

    安帝任命班勇为西域长吏,并且决定给班勇配备五百名罪犯,屯兵柳中。安帝给班勇选了一条险路。无限风光在险峰,班勇带着自己的五百名囚徒,于延光二年六月领命出塞。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虎父无犬子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