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247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0-10-1619:01:47

    一个都不能少(下)

    两路出兵焉耆,张朗这一路是快马加鞭。张朗心里有事,有动力,无利不起早嘛。很快张朗就先期到了焉耆的爵离关,书上说爵离关就在焉耆的东北。具体地址不详,还没有找到实物。一听这名字就吓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现在啥也挡不住张朗了,立功赎罪,别说爵离关,就是军令也挡不住了。

    张朗应该等待班勇的大军,会齐之后再发起攻击,毕竟班勇是主帅。大军未到就先行发起攻击,说轻了是抢攻,严重地说就是战场抗命。张朗是顾不了那么多了,开战。

    焉耆人也不含糊,爵离关关下就是骑兵对骑兵大战一场。焉耆人还是心有余悸、顾虑太多,没有使出全力,主要是对前途的看法比较悲观。毕竟形势逼人,前途是注定了地,打一仗只不过是更有面子。这一仗张朗是侥幸获胜,焉耆人损失二千多人马。更侥幸的是焉耆王元孟随后就请降了。

    这是啥?这就是狐假虎威。班勇的四万大军在后,焉耆王也是不得不慎重思量。张朗的大功就告成了。张朗是乐颠颠地接受了焉耆王的投降。报捷,向班勇、向朝廷报捷,之后领兵回撤。

    焉耆之战就这样结束了,班勇的数万大军被晾在了一边。班勇是进退失据。进,进不得,再打焉耆就是失信于人,不仅是失信于焉耆,也是失信于其他西域各国;退,焉耆并没有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也就不可能是真心投降,敷衍而已。

    比较一下当年班超的做法就知道张朗的受降近乎儿戏。最起码大军得入城,说好了是敲锣打鼓进城,不好就是开着炮进城;焉耆王要自缚请降,也叫负荆请罪,再严厉一点就可以换一个新的焉耆王。现在可好,焉耆王打个电话,连个面都不见受降仪式就结束了。事后只是把自己的儿子送到洛阳作人质,避重就轻、轻描淡写。这锅饭让张朗做夹生了。

    更严重的后果是接踵而来,班勇由于没有在约定时间内到达战场,被征调回洛阳下狱。班勇根本没有可能在约定时间赶到,不是时间紧,也不是行军速度太慢,而是张朗提前发起攻击,在约定时间以前战斗已经结束,班勇不得不回军。也就不得不失期不至。客观地说没有失期不失期的问题。应该追究的是张朗现行发起攻击,而且处置不当之罪。

    冤,不仅是冤,而且是很冤。

    法令不明,不仅是不明,简直就是黑暗、混乱。

    张朗先期发起攻击,虽然获得胜利,也是战场抗命,杀无赦;而今成了功臣,座上客;班勇没有失期不至,而以失期论处,成了阶下囚。还有比这更混乱、更黑暗的吗?

    当然最后班勇的结局还是以喜剧收场,免官回家,含饴弄孙、以享天年。比起班超的战斗到最后一刻,班勇凭空多享了不少人间清福。该战斗的都战斗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以五百刑余之人出屯柳中,数年之间西域悉平,班勇的能量不亚于乃父班超,虎父无犬子。也算是功成名就,顺势引退。

    可是东汉王朝的西域政策却是功亏一篑。班勇初出西域所倡导的汉德一夕之间是荡然无存。华丽的面纱揭去之后,看到的就是一脸皱褶。

    焉耆这个西域最后的反汉堡垒是有惊无险的度过了一劫。汉朝人的智商不过而而,自己主动掩耳盗铃,众人一定帮你达到目的,该糊弄你的时候也一定不会客气;顽抗到底的结果如果象坦白从宽一样的阳光灿烂,谁还会坦白从宽,主动归附?

    自己的内部号令不清、赏罚不明,还怎么号令众人,传檄西域?连自己人都享受不到汉德的沐浴,西域人民还能指望这些吗?

    班勇以五百人出塞屯田,没有轰轰烈烈的开始;以免官回家结束,也没有轰轰烈烈的收尾。既没有虎头、也没有豹尾,却有一个金肚皮。短短四年的功夫,班勇是横扫千军,西域南北两道再次置于汉军的领导之下,西域各国再次入质称臣,效率之高前无古人。至此,西域与汉朝三绝之后,再次连通,龟兹、疏勒、于阗等共计十七个国家前来归附。也正是由于既没有虎头,也没有豹尾,奠定了汉朝与西域关系的一个全新格局。

    也就是表面上臣服于你的领导,内地里做着不可告人的勾当。汉朝的领导那是伟大、光荣、正确的,是必不可少的,西域各国需要他来抵御帕米尔高原西部强国,比如大月氏的巨大压力;但是在西域地区内部事务,区域内强国们越来越感觉到自主性的加强。

    第一个做出试探的就是于阗。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