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277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0-11-1907:02:41

    万里大游行

    在凉州北部的大草原上进行大游行的是鲜卑拓跋部。鲜卑人的部落分的也比较乱、比较多,什么慕容部、宇文部等等吧,这个拓跋部属于北部鲜卑,部落应该在上谷、代郡这一带的北部。拓跋鲜卑在历史上比较有名,也比较猛,当然在随后的历史中是鲜卑就很猛,拓跋鲜卑是尤其猛。多年以后在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建立了统一的政权,史称北魏。现在是拓跋部的第一次兴起。

    根据《魏书》的记载拓跋部也不是外人,是黄帝之后。当然这有点牵强,基本属于硬往上靠的。我们知道鲜卑是东胡人的后裔,至于东胡人与人文始祖黄帝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考证。不过如果说亚洲大陆上所有的居民有一个共同的祖先也不会使人感到意外。

    一直以来拓跋部与曹魏、乃至西晋的关系似乎确实是不错,这都多亏了拓跋部的当家人拓跋力微。当时拓跋部的部落首领拓跋力微是一个一百多岁的老人瑞。就冲这个这个部落也弱不了,最起码有常生不老的养生秘方,放在现在那就是吸钱机。

    这位老先生很有见识,拓跋部就是在他老人家的领导下逐步强盛的,最强的时候控弦武士达到了二十几万。当然使部落强盛到这个规模,稍微出色一点的领袖想想办法都能达到。拓跋力微最强的是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且一看就是上下几百年。

    老先生在考察了匈奴等游牧部落的历史之后得出了惊人的结论,“我历观前世匈奴、蹋顿之徒,苟贪财利,抄掠边民,虽有所得,而其死伤不足相补,更招寇雠,百姓涂炭,非长计也。”这个见识就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拓跋力微有了这个想法之后就开始实施自己的计划,主动与当时的中原霸主曹魏和亲,把自己的长子拓跋沙漠汗派到中原做质子。这一派就是好多年,从曹魏到西晋坚持不懈。联想到拓跋鲜卑多年以后的全民汉化,这也许就是一个前奏。

    大约在咸宁元年(公元275年)的时候,拓跋部在洛阳的质子拓跋沙漠汗到期了要回国。十几年的塞内生活使沙漠汗汉化的比较严重,类似于刘渊一样的牛人。这种牛人在西晋、在拓跋部都不可避免地遭到禁忌。

    西晋内部有的人害怕这样的牛人回去使拓跋部更强大;拓跋部的鲜卑人害怕沙漠汗回来移风易俗,对自己的生活造成冲击。况且沙漠汗玩的东西这些人根本没见过,别人**雕用弓箭,沙漠汗用弹弓,这一手就技惊四座。

    当时晋朝的幽州刺史卫瓘先是给武帝出主意不让沙漠汗回国,控制一下。不过武帝没采纳,不能失信于人。卫瓘一看此计不成,再出一计,花钱贿赂拓跋部的其他首领。这次是找对人了。双方是一拍即合,一番运作之后,交杯换盏之间,稀里糊涂的沙漠汗就被老爹拓跋力微送上了断头台。等到拓跋力微想明白的时候,黄花菜都凉了。拓跋部也就开始走下坡路了,但是也没往下跑多远,只能说上升的势头下降了。

    到了八王之乱兴起的时候,也就是元康四年(公元294年)的时候,拓跋部的大旗就传到了拓跋禄官的手上。这个名字好,又有禄又有官。不知什么原因拓跋禄官把自己治下的领土分成三部分,自己率领一部分在上谷之北,然后依次向西是代郡以北由拓跋猗迤领导,定襄盛乐故城由拓跋猗卢管理。

    拓跋猗迤、拓跋猗卢是亲哥俩,都是沙漠汗的儿子。想来沙漠汗的智慧传给了后代,以至于都可以承担大任。其中拓跋猗卢尤其出众,不仅勇敢善战,还懂得计谋。当了领导之后,拓跋猗卢就开始了西征,说是西征也就是邻近的匈奴、乌桓部落。如果事情一直这样发展下去的话,拓跋部再强大也就是一个地方组织。在知识时代拓跋部的认识水平还是偏低。

    元康五年(公元295年)的一个突发事件彻底改变了拓跋鲜卑的命运,这个影响是非常深远,以至于多年以后还余韵尤存。这一年有几个汉人前来投奔,也不多,也就是代郡人卫**、卫雄叔侄以及同郡的箕澹。

    拓跋猗卢感到很意外,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开始的感觉就是我们这是纯鲜卑部队,不收外人。可是架不住卫氏叔侄能说呀。一番大道理讲下来,拓跋猗卢兄弟被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不知道拓跋猗卢兄弟是否同父亲沙漠汗一起在洛阳住过,考虑到人道主义精神是应该允许质子带家属的。或者是沙漠汗在天有灵、或者是拓跋猗卢兄弟比较明智,他们接受了卫氏叔侄的建议,采取了两个措施。

    将国事全部委任给卫**、卫雄以及箕澹,开始敞开大门接受深受八王动乱之苦的晋朝人民。估计只要是晋人都能混个技术员的职称,知识水平在那摆着那。这些晋人的加入不能说使拓跋部产生脱胎换骨的变化,但是也使拓跋鲜卑脱离了蛮荒状态,向文明大步快跑。

    当晋人的智慧与鲜卑人的剽悍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这个爆发力是很大、很大,而且从第二年开始就显示出来了。元康六年(公元296年)拓跋部开始了第一次西征,这一次历时五年。张轨到达河西的时候正赶上拓跋猗迤的回程,两位大人物就有了第一次的不亲密接触。估计两个人没有见面,也就是一封书信道平安,一个使者表真情。

    对于拓跋猗迤这个不速之客,张轨是无论如何无法释怀。拓跋猗迤的这次西征打的太远了,历史上没有记录到底向西有多远。最起码应该到了凉州北部,沿途前后收服二十多个国家,估计车师前、后国以及在高昌壁的戊已校尉都感受到了压力。很可能车师后国也在被收服的二十几国之内,否则也不会惊动凉州刺史张轨。

    当然如果拓跋鲜卑到此为止张轨也许还不至于很担心,但是尝到甜头的人是不会浅尝则止的。拓跋猗迤再往前走可就是天山以北、可就是西域了。张轨是把西域当作自己的后花园的,古人早有明训,“弃西域则河西不能自存”。想在河西安家的张轨不会不知道这个道理。这也是张轨急于与拓跋猗迤沟通一下的原因之一,探探对手的意图也好见风使舵。

    不过不管现在拓跋猗迤做出什么样的事情,即使进入西域,张轨也无可奈何。张轨重整河西的任务还在进行时,现在是无力他顾。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昨日刘郎今又来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