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294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0-12-0708:08:25

    千里为君来

    很快杨宣的大军再次集结在楼兰,从这里沿大路西进就可以直达焉耆。这也是当年贰师将军西进的路线,优点是距离比较近,缺点是要经过白龙堆。但是有在楼兰的西域长史府的支持应该好很多,粮草问题解决起来就比较容易,比当年是进步了百倍不止。在整个作战日志中粮草根本就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似乎是一个行军主帅可以忽略的问题了。

    沿孔雀河西行,杨宣遇到的第一个挑战就是贲仑城。贲仑城就应该在现在的库尔勒附近,但是具体地址不详。在这附近确实有两座古城,狭尔乱旦旧城、王子千旧城,多年前考古学家们曾经探求过这个地方。只是也不能确定是不是。毕竟周围的历史古迹太多,没有出土有说服力的东西一切都是未知。

    这一次杨宣没有机会亲临前敌,逢山开道、遇水叠桥那是先锋的事。先锋大将张植一战击败焉耆在贲仑城的守军,随后向铁门挺进。也即是后代所说的铁门关。铁门关就在现在库尔勒市东北的地方,书上说铁门关在焉耆西部五十里的地方。杨宣所部从南而来,到焉耆必定要经过铁门关。这是一段位于天山中部南麓、控制着孔雀河上游十几公里的峡谷。这个峡谷就叫遮留谷。说是铁门关,实际上当时还没有所谓的关城,否则焉耆人凭险据守,也是个令人头痛的选择。

    不过遮留谷、遮留谷,也是一个留人的地方,是一个打伏击的大好场所。对于可能的伏击,张植不是没有想到,只是没啥感觉。就凭焉耆兵在贲仑城的表现,纵有伏兵百万又能耐我何?

    这就有点自大了,自大一点就是臭。在距离铁门还有十几里的时候,旁边的参谋忍不住了,要给张植提提醒。都说瞎参谋、烂干事,但是这些人员还是不能没有,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嘛。尤其是在领导脑袋发胀的时候,参谋敢于说点啥也是难能可贵的、也是职责范围之内的。

    这位不知名的参谋给张植举了两个例子,当年汉光武帝在柏人担惊受怕、岑彭死在彭亡。啥意思?说白了就是地名不好,遮留这个名字犯忌讳。类似的还有很多,诸如庞统死在落风坡、女司令不能去落风坡等等吧。这个东西你说不信吧,还不行。不知道的话就是不知者不为怪,将错就错,估计也没啥事。一旦挑破了,心里肯定犯嘀咕。实际上小参谋也就是变相给领导提个醒,话说得比较技巧而已。

    领兵打仗是刀头舔血的活,张植虽然不怕焉耆的伏兵,但是这种犯忌讳的事是必须避免的,以免流言影响士气。你不信,没准士兵信呢。张植一提马带着几个亲兵要亲自去看一看,大队随后攻击前进。

    打伏击那也是个技术活。不熟悉的同学找个抗战时候的电影,看看八路是怎么打伏击的。最重要的是得有耐心,等敌人都进入伏击圈再出击,否则就会打草惊蛇;遇到弱的就吓跑了。遇到强敌的时候,弄不好就不是伏击而是强攻了。张植在铁门关口这纵马一游,在关内、也就是遮留谷内的焉耆伏兵就憋不住了。

    “来了,杀呀,弟兄们。”

    杀呀?啥呀?这些人是匆匆忙忙、气势汹汹杀出关外,以为这下得手了。张植一看真有伏兵,撤。这边撤,那边追,一看就是当官的,要抓个活的。十几里路,战马一撒欢就过去了。迎面正赶上张植的大队人马,伏击战变成了野战。那还有啥意思?结果是注定的。

    铁门关一战击败焉耆的伏兵之后,武戏基本就结束了。当然不能把伏击的焉耆部队都消灭了,得留一些放回去报个信。大军通过铁门关,进驻尉犁,迎面就来了大队人马,黑压压的一片。决战的?请降的。焉耆王是肉袒负荆向杨宣请降。受降这种露脸的事得留给领导。

    咋不打了呢?傻呀?再打就进入焉耆的腹地了,打个稀巴烂以后的日子还过不过了?既然已经提前知道了故事的结局,投降也不丢人。

    经过前凉连续两次的打击,有文有武,这回西域各国是知道厉害了,再次聚集到估臧向前凉表衷心。帅哥张骏达到了人生的顶点,前凉政权也是盛极一时。这一年张骏对治内的行政区进行了重新划分,值得一提的就是成立了沙州,下辖敦煌、晋昌、高昌三郡和西域都护、戊己校尉、玉门大护军三营。既便于管理,也加强了前出西域的力量。完成了历史使命的张骏于第二年辞世而去,把革命大旗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张重华。

    这一年张重华十六岁。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退无可退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