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346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02-0809:15:32

    佛学的春天

    转眼之间鸠摩罗什来到玉门关内已经十八年了。两年前,公元401年后秦第一次击败后凉之后,鸠摩罗什就被迎到了长安。此时鸠摩罗什正坐在窗明几净的西明阁内安心从事自己的佛学工作。

    细算下来鸠摩罗什在河西也住了十六年了。十六年是多么的漫长,足以让一个婴儿成长为一个偏偏青年,足以让一个壮年人成为一个瘪瘪老者;十六年,鸠摩罗什见证了河西的风风雨雨,见证了后凉由繁荣到毁灭点点滴滴。

    没有人知道鸠摩罗什是如何走过这十六年的,十六年来鸠摩罗什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心路,伤心、失望、绝望,也许都不是,更多的是无奈与无助。不管吕光是否喜欢鸠摩罗什,无论吕光在东归的路上是如何的捉弄鸠摩罗什,鸠摩罗什都是苻坚的客人,然而当盛宴快要开始的时候主人不在了,留给鸠摩罗什的似乎只有无奈,和深深的无助。前路茫茫,心归何处?

    无助、无奈只是我们的猜测,这也是一般人正常的反应。鸠摩罗什更多地表现出的是淡定。面对吕光的逼婚,是苦涩的淡定,面对路上的艰辛,是智慧的淡定,面对十六年的等待,则是随遇而安的淡定。他自狠来他自恶,我自一口真气在。有信仰的人就是不一般。

    这十六年是鸠摩罗什远离佛学的十六年,吕氏父子在河西过的是刀头舔血、杀杀打打的日子,哪有什么心思去弘扬佛学,更可能的是根本意识不到佛法的精妙。鸠摩罗什这个和尚自然是没有用武之处。

    这十六年是鸠摩罗什入乡随俗的十六年。十六年来鸠摩罗什最大的变化就是学了一口流利的汉语,写得一手好文章。要说和尚的汉语有多好,有一个小故事可以了解一二。

    有一次鸠摩罗什同吕篡下棋,下的什么棋不太清楚,总之不是国际象棋。双方战到酣处,吕篡吃了鸠摩罗什一个子,心中高兴是性随棋至,大喝一声“砍胡奴头!”

    鸠摩罗什不是印度人吗?正好是砍胡奴头。不多时,鸠摩罗什也吃了一个子,也大喝一声,“不砍胡奴头,胡奴砍人头。”

    看了这段没准朋友们会说,鸠摩罗什言语好犀利。实际上和尚的意思很平和。为啥?吕篡的小名就叫胡奴。知道了这个典故,就能品味出老和尚的言语一点也不犀利,一语双关,也更品味出老和尚不凡的汉语水平。

    十六年也算弹指一挥间,鸠摩罗什的学识又达到了一个境界,学贯中西。纵观历史上真正能够学贯中西的只有寥寥数位,鸠摩罗什算一个。历经苦难的鸠摩罗什终于具备了成名成家的基本条件。那位说了鸠摩罗什早就名满天下了,那都是小名,真正使鸠摩罗什名垂青史的是接下来在长安的经历。

    公元401年姚兴把鸠摩罗什接到长安,中国历史上四大佛学翻译家的第一位正式登场。姚兴也是酷爱佛法,两人真是相见恨晚。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佛经翻译工作正式开始。鸠摩罗什拿着原版的佛经,姚兴拿着现有的汉文译本,逐字逐句的对照、分析,就像两个学者在研究问题。如果没人告诉你,怎么会知道一个是和尚,一个是一方君主?

    到现在为止已经有两个君主表现出对佛学的无比热爱。前秦的苻坚、后秦的姚兴,这就是一个非常不寻常的事情。考虑到这二位的世俗身份,我们不得不怀疑这二位的动机。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弘扬佛法,普渡众生。那什么是弘扬佛法?

    佛教历史上最著名的佛学倡导者就是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阿育王也是弘扬佛法,不仅用大乘教义引导人们的思想,也用大乘教义规范国家的管理,指导人们的行为。佛教成为孔雀王朝的主要意识形态,以佛教立国。由于阿育王对佛教的弘扬居功至伟,还被称为护教法王。

    历史上有很多宗教国家用自己信仰的宗教组织、管理自己的国家。比如说当代强国美国,就是一个宗教国家。总统要向圣经宣誓,不管你信不信基督。当然了美国的宗教很大程度上已经世俗化。再比如说在许多伊斯兰教的国家,宗教就不仅仅是信仰,还是国家的管理、组织形式。

    我估计苻坚、姚兴都有很强的用佛教治理国家的倾向,所以才花大力气寻求佛教人才。也只有鸠摩罗什这样的大学问家,**师才能够在理论高度上把佛学讲透,让信徒们真正信服。译经就是宣传意识形态的第一步。

    不知道各位注意没有,苻坚、姚兴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二位都不称皇帝,而称天王。还有一位后赵的石虎也是称天王。天王这个名词不在华夏帝王谱里面。考虑到这三位的少数民族身份,这个称呼就变得很有意思了。

    姚兴、石虎,接班的时候可都是皇帝,后来主动放弃了皇帝的称号,改称天王。当时都遭到了朝内许多人的反对,主要的反对力量就来自于儒生。主要领导的称号涉及到很多问题,简单地说就是你这个领导是华夏的皇帝,还是其它的哪路神仙。

    石虎、苻坚、姚兴可以说是一脉相承。天王据说也是佛教的称号,用佛教教义统治世俗的一种体系。后来有人称作天王制。那位说了,杀人如麻的石虎信佛吗?信啊。曾经有一次后赵的儒生劝石虎,希望石虎摒弃胡人的佛教,提倡儒学。石虎怎么说,石虎说我就是胡人,佛教也是不得不信。

    可是这三位毕竟也是生活在华夏大地,本土的意识形态如何与外来的意识形态平衡,不仅仅是技巧问题,也是立场问题。一方面需要儒生管理国家,另一方面提倡儒生们比较反感的佛教,怎们看怎么别扭。

    上有所好,下有所校,主要领导这么提倡,佛教哪有不兴旺的?上至高官贵族,下至黎庶百姓,一窝蜂似地都成了佛教徒。很快在鸠摩罗什周围就聚集起了一大群有知识、有理想的和尚,成为译经的主要力量。

    译经运动毕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一旦启动必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一译就是十几年,我们先交代一下结果,在鸠摩罗什的统领下总共译出了三百多卷经书。

    前无古人。

    译经运动是轰轰烈烈、兴兴旺旺,不知道姚兴看了以后是何感想?

    高兴,那是必然的。看到佛学在自己的英明领导下蓬勃发展,怎能不高兴?信佛的越来越多,佛祖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自己作为人间提倡佛学的君主,也必将赢得民心。信佛就是信姚兴,姚同学有理由高兴。

    高兴之余,姚同学可能还有一点点酸溜溜的。姚兴的主业是君主,不是佛教义务宣传员。姚同学可不想主次不分,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作为君主姚同学更关心的就是治国、平天下。这个工作最重要的就是人才。

    虽然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现在人才都去搞革命的理论去了,姚兴这搞革命实践的就要抓瞎了。八百多有知识的和尚,那是多少人才?

    内心深处姚兴也想从和尚堆里挑一些能干的充实到自己的革命队伍了。不过现在只能看着干着急,使不上劲。后来,姚兴实在憋不住了,就给其中两个比较强悍的和尚道恒、道标写了封信,就算是聘书吧。具体这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不详,不过确有其事。

    姚兴希望这二位加入政府,参入革命的实践,把对佛学的爱传达给全国人民。“独善之美,不如兼济之功;自守之节,未若拯物之大。”

    姚兴同学这两句说得多好,可惜瞎子点灯白费蜡,这二位是油盐不进。志趣高雅的和尚哪能被人世间的俗务烦恼?姚同学这是好说好商量,下面具体执行的就是强制了。剥去袈裟,换上官服,头发就得慢慢的长了。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和尚遇到官更是说不清。赶紧写折子陈述理由吧。双方这就僵持住了。没办法姚同学想起了一个馊主意,求鸠摩罗什这个大和尚帮忙。这简直就是对牛弹琴,与虎谋皮。

    姚同学这一宝自然是押错了。在鸠摩罗什看来这佛学自然是天字第一号的伟业,哪有劝自己的门下弟子还俗的道理。姚同学的选材之旅只得不了了之。

    看起来随着佛学的昌盛,热爱佛学的君主与执着于佛学的和尚将如何协调双方的关系愈来愈成为一个问题。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只有最坏没有更坏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