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369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03-0307:33:13

    双龙会

    十六岁的拓跋焘成为北魏的主导使大檀看到了再一次南下的希望。大檀对拓跋焘并不陌生。上一次南下的时候拓跋焘以太子的身份在边塞主持工作。当时拓跋焘还采取了一个让大檀比较感兴趣的做法,修长城。

    修长城这种做法大檀只是在传说里听说过,没想到拓跋焘让大檀体验了一把。长城对于大檀的骑兵来说确实是一个屏障,却也让大檀看到了拓跋焘的不同,那就是也许拓跋焘更喜爱防守。大檀比较喜欢拓跋焘这种可能喜爱防守的倾向,大檀甚至还幻想柔然与北魏的关系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一个攻一个守。

    公元424年八月正是秋高马肥的时候,大檀亲率六万骑兵南下,大檀要试一试自己的矛与北魏的盾,看看谁的质量好。大军直入云中,一路上是充分享受了杀戮、掠夺的快感,连盛乐宫(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都成了大檀的囊中之物。

    盛乐宫是北魏的前身拓跋代的旧都,也是北魏人心目中神圣的地方,多少位祖先曾经战斗、生活过的地方,现在成了大檀的牧马场。大檀多少有些遗憾,想象中的对抗没有出现。一拳打在棉花上,大檀有点有劲没处使的感觉。

    盛乐宫的沦陷很快就传到了拓跋焘的耳朵里。年轻的皇帝站起身来就往外跑,几乎连鞋都忘了穿了。着急呀!飞上上马,抄起长槊,直奔校场而去。三天两夜大队人马就赶到了云中。

    拓跋焘带了多少人没有记载,估计也就是两、三万人马吧。仓促之间也很难集聚起太多的人马,尤其还是彻夜兼程,能有两三万就不错了。当然皇帝亲自出阵了,后续人马会有很多。各路人马是昼夜兼程向云中集中。

    咋这么急呀?拓跋焘怕大檀跑了。去年修长城那是没办法,主力在南部与刘宋开战,自己这边也只能装熊了。现在大檀居然敢在太岁头上动土,拓跋焘的火大了。

    三天两夜,到达的时候正是傍晚时分。草原在晚霞的照映之下,暖暖的,天边的红霞映红了征人的面庞。数万人的战场也是寂静非常,只有晚风吹拂着帅字大旗扑啦啦作响。

    这是大檀第一次真正意义地面对北魏的皇帝。太远了,看不真切,只知道也许大旗下面就是那个小孩。恍惚之中大檀也许看到了拓跋焘还未褪净的胎毛,风中传过来的似乎是未干的**臭。

    拓跋焘也在努力观察对面的对手。拓跋焘是想多看两眼活的,没准几个时辰之后只能看到血淋淋的人头了。

    对于这一战历史上记载的比较简略,只知道双方统帅都遇到了危险。这就是一场混战,打乱了。兵找不到将、将找不到兵。起初还能分开个上中下、左中右,打到后来就只能是拓跋焘带着自己的数千卫队在敌阵中穿来穿去。

    打着打着突然拓跋焘感到身边的气氛不对,自己被包围了。柔然人毕竟占了人多的优势。拓跋焘身边这数千人被柔然人团团围住了。外面的柔然人是越聚越多,前前后后为了五十多层,马头顶着马尾,围个严严实实,跑是跑不了了。

    卫士们是老紧张了。拓跋焘能够明显的感觉到身边战士不由自主地战栗,心在狂跳,手在颤抖,汗在哗哗地流,大槊上的血在滴滴答答的流淌。皇帝被人围住了,败局已定。

    可是有一样,这些人并不知道围住了拓跋焘。拓跋焘穿着便衣,万马军中不能穿着太显眼,以免成为众矢之的。拓跋焘横住手中的大槊,冷冷地瞅着不远处的敌人,没啥表情。太近了,大槊都舞不开,正是一个短暂的休息时间。恐惧能传染,镇静也能传染。领导的不动声色让身边的卫士安定许多。僵局就这么维持着。

    也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实际上时间很短。只是时空好像停滞了一样,当事人的感觉就是过了一万年。

    只听远处有人高喊,“大檀死了,大檀死了——”,刚开始是几个人在喊,随后就是上百人在喊,惊天动地。

    大檀死了?当然没有,活得好好的。两军对垒大檀也耍了个心眼,让自己的侄子于陟斤代替自己站在帅位上,也就是找了个替身。

    这也是战场上的一般做法,主帅与士兵的穿着一样,以免成为主要的攻击目标。战场上谁也不敢标新立异,古典小说上说的白袍、白马、银枪小将基本不存在,顷刻之间就会被进化成银刺猬。敢这样做的不是脑袋有问题,就是替身,或者是真正的猛人。据我所知这样的猛人确实有一位,再过二百年就轮到他出场了。

    今天的于陟斤就是替身,混战之中就被乱箭穿身。

    看看对方的主帅中箭身亡,周围的魏军立即欢呼起来。这种声音立即就传遍了战场。也多亏双方同源,语言相通,否则咋欢呼都不起作用。写到这里不禁想起了当年卫青的漠北大战。混战之中匈奴大单于是不知去向,汉军得到消息之后却没有欢呼雀跃。现在想来不是卫青不想做点什么,而是条件不具备。双方语言不通喊了也是白喊。

    这一段有点演绎了。史书上只告诉我们两个事实:其一拓跋焘被柔然大军团围住;其二,北魏军**死于陟斤,之后大檀就败走了。

    这两个事实无论如何联系不到一起,于陟斤的死活与大檀的败走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拓跋焘如何脱围而出还是个未知数。

    柔然能够解围而去一定是发生了突发事件,军心大乱,也只有大檀被**死才有这么大的震慑力。乱军之中,都围着对方主将打,冒充大檀的于陟斤就成了众矢之的。而完成这个壮举的很可能就是《魏书》上记载的魏军赫阳子、尉普文。好了,闲话少说回到战场。

    大檀都死了,还打啥了?跑吧。

    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柔然人是弃阵而去。

    北魏大将长孙翰率领的后续人马也赶到了战场。追吧。大檀是不好找,长孙翰顺手就袭击了柔然别部阿伏干。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坐不住的观众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