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426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05-1107:20:58

    平城上空的肃杀之气(下)

    在高允面见拓跋焘之前太子晃与高允之间就发生过一个很有趣的对话。

    “入见至尊,吾自导卿;脱至尊有问,但依吾语。”允曰:“为何等事也?”太子曰:“入自知之。”

    可以看出来太子比较害怕高允乱说话,希望高允顺着自己的话说,以免引火烧身。考虑到这二人的师徒关系,太子有这个想法也很正常。那么,太子是怎么说的呢?“高允小心慎密,且微贱;制由崔浩,请赦其死。”

    很显然太子把责任都推到了崔浩身上,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看起来太子与崔浩之间不仅仅是灭佛这一个问题那么简单。崔浩曾经破格提拔了数十位知识分子走上领导岗位,有的还直接就任命为太守。这就太超常规了。

    所谓知识分子绝大多数都是汉人,难免给人抢班夺权的联想。当时太子晃就表示了异议,崔浩根本就没把太子当回事,该怎么干就怎么干。这不是要翻天吗?这就有点分不清大、小王了,崔浩得罪了来世佛还能有什么好果子?

    不过高允没有落井下石,相反还把一部分责任都揽到了自己身上。高允的理由很充分,也比较符合实际情况。崔浩是主要领导,哪能事必亲躬?《国史》的大部分都是下面具体负责工作的人写的,高允自己就写了不少。

    相比崔浩的一言不发,无以自辨,高允越慷慨陈词、越舍生忘己,拓跋焘似乎越坚信崔浩就是罪魁祸首,是一心一意要杀崔浩。可以说某种程度上正是高允的慷慨陈词把崔浩送上了路。那么高允是什么人?高允的姓看起来是汉人,不过我们查了一下当年高允参加工作时填写的简历,查了一下高允的家谱,高允是正经的鲜卑人。

    现在我们知道这是个合作的陷阱,留给崔浩的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杀了崔浩,拓跋焘是透出了一口闷气,可是不久之后拓跋焘就感觉到了自己的愚蠢,又深感后悔。北魏皇室也就此进入了多事之秋。比起接下来的内斗,崔浩之死就是一个开场白而已。

    当然拓跋焘不可能未卜先知感受到未来的危险,公元450年的夏秋之际正是拓跋焘顺风顺水的时候,拓跋焘似乎还沉浸在平定西域的喜悦之中。在车师的求救使者来到平城之前,拓跋焘已经按耐不住内心的激动给江南的刘义隆写了一封信。信里也没写啥正经的东西,粗略一看就两个字“吹牛”。

    虽说吹牛不上税,也得有的吹。拓跋焘值得吹嘘的事情还真是比较多,每一件都让刘义隆感到难堪。“彼往日北通蠕蠕,西结赫连、沮渠、吐谷浑,东连冯私、高丽。凡此数国,我皆灭之。以此而观,彼岂能独立!”

    蠕蠕(也就是柔然,这是当年北魏对柔然的歧视叫法,说柔然人象虫子一样)、赫连(大夏)、沮渠(北凉)、吐谷浑、冯私(北燕)、高丽,这些都是反魏大联盟的成员。当年刘义隆费尽心机建立起这个联盟,还没有开一次全体会议就已经烟消云散了。

    你的这些同伙都被我消灭了,你怎么还有脸活在世上?脖子洗干净了吗?我的宝刀可是磨得飞快。“我皆灭之”四个字体现出拓跋焘自信、高兴、狂妄的心态。天下英雄舍我其谁?撒马过来,你我大战三百回合。随着信使,北魏在边境上也开始了一系列动作。

    可以想象刘义隆收到这封信会有什么感觉。是可忍孰不可忍!当年七月刘义隆就誓师北伐。

    “虏近虽摧挫,兽心靡革。比得河朔、秦、雍华戎表疏,归诉困棘,跂望绥拯,潜相纠结以候王师;芮芮(柔然,刘宋的叫法)亦遣间使远输诚款,誓为掎角;经略之会,实在兹日。”

    北伐。说起来好听,冠冕堂皇的,每一个理由都会让人热血沸腾。仅仅是热血沸腾也不解决问题呀。谁说帝国主义以及走狗都是纸老虎,纸老虎也是要咬人的。单单是兵种上刘宋就处于劣势,以步对骑怎么打都是以短击长。况且时机也不对,北魏刚刚平定盖吴的叛乱,刚刚取得在西域的胜利,士气正旺,拓跋焘也正在磨拳擦掌。

    虽然内部有不同意见,刘义隆是力排众议,胡虏怎能不讨?黎民怎能不救?况且我们并不孤单,好多义军正在企望王师北定中原日,当年的盖吴就是一例,这个不提也罢,都是老皇历了;况且柔然已经与我们取得联系了,两面夹攻、南北对进,正是破敌之时。

    这就是存心与拓跋焘斗气,不蒸馒头就要争口气,再一次南北大战是不可避免了。这是有史以来第三次南北大战。北魏大军源源不断地南下、开赴前线,拓跋焘的工作重心南移了。

    北魏的西域变成了一座烂尾楼。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洪扎河畔的石刻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