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437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05-2209:06:57

    在平城的栗特商人

    关于栗特人的事情我们前面多少说过一些。栗特人有两个主要的特点,一个就是善于经商,一个就是语言能力比较强。至于栗特人是如何培养出这两个特质的就很难考证了。不过也不是没有一点迹象可循。栗特人的聚居地就在撒马尔罕,属于这一地区的土著居民。

    这一地区也先后被其他族裔所占领。在汉代的时候在此地居于统治地位的就是我们熟悉的康居。到北魏这个时候,康居称康国,是周围几个小国,比如史国、曹国等等的宗主国。这些国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领导阶层都出身于月氏人,而低层就是栗特这样的土著。这些月氏人的祖居地就是祁连山北部的昭武城,都是被匈奴赶到这里来的。就以昭武为姓以示不忘故土,也别说很多人最终还真是回到了故土。

    据史书记载康国人在孩子教育上很有一套,从侧面也可以反映出栗特人是如何进行亲子教育的。据说康国人在小孩出生之后,要把石蜜放在孩子嘴里,给孩子甜甜嘴;把明胶放在孩子手上,给孩子紧紧手。啥意思?吃蜜当然是为了以后口密似箭,抹胶当然是为了让孩子手严,抓住钱就不放手,就是抓不住,钱也被胶粘在手上甩也甩不掉。这样培养出的孩子既能经商,语言能力又强。当然这只是开个玩笑了,也算是父母的美好期望。

    显然栗特人的这两个本事在平城都没有用武之地。北魏的国策是离散部众、分土定居。定居的目的不是让这些人当商人,而是当农民,也就是种地。这基本上就不能算栗特人的强项了。但是栗特人对种地也应该不陌生。再经商也得保证吃的问题,在农耕社会这一点尤为重要,把吃的东西完全依赖给其他人显然不是一个很睿智的选择。那么,栗特人最善于种什么呢?

    如果栗特人与北魏的老农民一样没有任何特殊的地方,北魏王室也不至于把这些栗特人扣留在平城近二十年之久。栗特人一定具有北魏农民所不具有的本事才使得北魏王室如此难以割舍。

    查了一下史书,栗特人真有一项特别的技术,种葡萄、酿葡萄酒。“栗弋国属康居。出名马牛羊﹑蒲萄众果,其土水美,故蒲萄酒特有名焉。”这里面的栗戈就是现在的栗特。这是《后汉书》中的记载,看起来栗特人酿造葡萄酒是有传统的。

    这下北魏人发了,葡萄酒那是多珍贵的东西。东汉末年的时候孟佗一斛葡萄酒就换了一个凉州刺史。估计孟佗自己都舍不得喝,一小口没准就顶个知县。如果自己要能酿制那得省多少个凉州刺史?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正史上最早关于酿造葡萄酒的记载是在唐朝。你这北魏就有了的确难以让人相信。

    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山西确实具有种葡萄、酿造葡萄酒的传统。就是在唐代也属于特供产品。是不是栗特人在北魏时期就把酿造葡萄酒的技术传到了山西确实很难考证,但是史书上还是留下了蛛丝马迹引起我们的无限遐想。

    事件发生在公元450年,正是第三次南北大战正酣的时候。当时拓跋焘领兵南下,北魏军先攻占了萧城(安徽省萧县),然后兵临彭城(江苏省徐州)。彭城内的刘宋守军人数还真不少,就是缺粮。缺粮也不行啊,城内是人心惶惶都想着逃之夭夭了,讨论来讨论去定不下来。既然想跑为啥还定不下来?弃城而逃毕竟不是什么好事,谁也不愿意背黑锅,这种坏事得集体做主。

    当时还是武陵王的刘宋现任皇帝孝武帝刘骏也在城内,刘骏是坚决不走。还向当时城内的主要领导,刘骏的叔叔刘义恭表了态了。刘骏要与彭城共存亡。要不人说刘骏身上有点英雄气呢,确实不假。城内这就下定决心固守城池,拓跋焘也就轻骑来到城外。

    观察完城内的虚实之后,拓跋焘就来了一手文斗。总是打打杀杀多没意思,也来点文地以附庸风雅。两军阵前北魏抓住了刘宋一个小头目,拓跋焘把这位放了回去,希望刘宋送点美酒、甘蔗之类的东西,尝尝鲜。

    还别说刘骏真就把美酒、甘蔗奉上了,喝吧、啃吧。

    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拓跋焘很快就送上了更珍贵的礼物。“诏以貂裘赐太尉,骆驼、骡、马赐安北,蒲萄酒及诸食味当相与同进。”

    这里面就提到了葡萄酒。拓跋焘随军就携带着葡萄酒,估计拓跋焘已经养成了品葡萄酒的毛病了,有事没事凭栏而站、端一杯葡萄酒眺望远方耍的是高雅;换成有事没事端一杯老白干就是半疯了。可见葡萄酒已经不那么珍贵了,要是一斛葡萄酒还是值一个凉州刺史的话,估计就是一国之君的拓跋焘也舍不得喝,就是舍得喝也不会舍得送人。倒不是拓跋焘小气,送凉州刺史那得多大的面子呀?!

    拓跋焘哪来这么多葡萄酒历史上没有记载,即使是从西域进口的数量也应该是有限的。葡萄酒毕竟不是容易运输的东西,千里迢迢的估计损耗也会很大。还是本地自己酿造的可能性大一些。公元450年的时候栗特人迁移到平城已经十多年了,葡萄园估计已经形成了规模,拓跋焘带着自己酿造的葡萄酒出征也算支持国货。

    在栗特使者数次恳请之下这一批栗特人是获得了自由,但也只是“昭听之”。这些栗特人不再被强制劳改了,至于最终的去向就没有交代了,估计是自便。相信中间的许多人最终选择留在了平城。

    这批栗特人只是当年平定河西之后迁徙到平城的十几万人中的一少部分。这十几万人几乎囊括了河西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对北魏平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说栗特人带来酿造葡萄酒技术还需要更严密的考证的话,另一项伟大的杰作就不需要考证了,触手可及、张目可见,那就是云冈石窟。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云冈石窟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