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459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06-1406:57:57

    北魏孝文帝(下)

    公元484年深冬的一个夜晚,平城皇宫内的皇信堂内端坐着两个人,上座的是孝文帝,下座的是刚刚从北方前线回来的孝文帝的叔叔拓跋澄。烛光冉冉,窗外冷风瑟瑟,叔侄二人静坐案头,听邦声阵阵,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拓跋澄在等着孝文帝最后的发言,把自己留在宫中这么长时间,断然不会只是东拉西扯唠唠家常。

    “昔郑子产铸刑书,而晋叔向非之。此二人皆是贤士,得失竟谁?”

    这段话不长,听在拓跋澄耳朵里不谛是报春的惊雷,进军的号角。这段话比较深奥,没有点学问的基本听不懂,要表达的意思也比较隐晦,那是说给有缘人的。

    这是春秋时候的一个典故,据当时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子产姓姬,名侨,字子产,是郑国有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孝文帝提到的铸刑书是子产的一个创举,把刑法铸在鼎上让人人都知晓,好依法行事。

    子产所在的时代郑国夹在晋楚之间是备受煎熬,整个社会也处在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过程中。子产铸刑书体现出的依法治国的态度对当时的社会是一个巨大的震动。很多人都担心自己的利益受到伤害,尤其是在上位的奴隶主。子产就是要用法律打破等级森严的现行制度。

    这个震动波及了很多人,不仅仅是在郑国,周边的国家都严密注视着这个事态的发展。最能够反映这种倾向的就是晋国叔向给子产的一封信。

    向叔在信里质问子产为什么要把法律公示于众?叔向还描述了把法律藏在抽屉里的好处。人们不知法,就不知道如何与当权者抗争,执法的时候就会有许多缓冲,也就是有许多对执法者有利的猫腻。而且向叔是自信满满,靠现行的等级制度也能治理好国家。现在把法律公示于众,等级制度荡然无存。

    这个典故正与孝文帝面临的局势比较相近。国家要想富强,就要变法图强,就一定会伤害很多人的利益。孝文帝也不无担忧。

    到孝文帝这个时代,北魏已经立国近百年了。武功上不必说了,统一了北方那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也积累下许多问题,甚至是矛盾。

    最明显的、最不好调和的就是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的矛盾。打江山靠的是鲜卑贵族的铁骑、汉族人的智慧,但是在国家的管理体制中汉族地主的地位远远不如这些鲜卑贵族。尤其是在崔浩被杀之后,汉族士人是元气大伤。虽然冯太后临朝之后汉族士人的势力有所恢复,两者还是无法相提并论。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鲜卑王爷的数量多到让孝文帝难以忍受的地步,政府官员的数量庞大无比,还效率低下。

    现在北方已经平定了,这么大的国家如何治理就是一个让人头痛的问题。鲜卑人虽然有自己的风俗,有自己的文化,管理这么大国家的方法却来自汉人的脑袋。在孝文帝这个儒生看来,用儒学治理自己的国家是天经地义的,国家必须朝这个方向走,国家也正在逐步地、缓慢地朝这个方向走着。

    若干年后孝文帝与咸阳王拓跋禧曾经有过一个很有趣的对话,

    孝文帝:“卿等欲朕远追商、周,为欲不及汉、晋邪?”

    拓跋禧对曰:“群臣愿陛下度越前王耳。”

    孝文帝曰:“然则当变风易俗,当因循守故邪?”

    拓跋禧对曰:“愿圣政日新。”

    帝曰:“为止于一身,为欲传之子孙邪?”

    拓跋禧对曰:“愿传之百世!”

    孝文帝曰:“然则必当改作,卿等不得违也。”

    此时的鲜卑人贵族们已经失去了匹马纵横天下的豪气,无论是远征漠北、还是南下长江都是让贵族们头疼的事。安逸、闲适的生活已经使贵族们,尤其是北魏皇族们迅速进入了养尊处优的状态。

    既不能征伐四方,又不能升堂治国,以后怎么办?鲜卑人的富贵要想传之后代,必须主动适应国家发展的趋势,否则中原大地总有一天会抛弃自己的北魏,就像当初抛弃五胡十六国一样。一滴水只有溶入大海才永远不会干枯。

    拓跋澄听懂了孝文帝的弦外之音,回答自然也很让领导满意:

    “郑国寡弱,摄于强邻,民情去就,非刑莫制,故铸刑书以示威。虽乖古式,合今权道,随时济世,子产为得。而叔向讥议,示不忘古,可与论道,未可语权。”

    子产因势利导、因时制宜,变法图强正当其时;叔向因循守旧,只可坐而论道,不可立而治国。

    思想的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心灵的沟通穿过千年的沉寂,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君臣同志就可以引领一个时代。“非任城无以识变化之体。朕方创改朝制,当与任城共万世之功耳。”

    从永嘉之乱开始到现在已经快二百年了。这二百年的历程我们刚刚走过,是一个战乱纷争不断的时代,当然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民族融和的时代,只是过程痛苦了一些,太血腥了。

    这一切该结束了。

    现在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了,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要给这一切画上一个句号,两百年的时间真的太长了。十几天以后,公元465年的正月大典,北魏的皇帝第一次穿上了衮龙袍、冕旒帽。孝文帝拓跋宏向世人正式宣布,自己不再仅仅是鲜卑人的皇帝了,而是君临华夏的中华之主;北魏也不再仅仅是鲜卑人的国家、不再是五胡十六国偏安一隅的蛮夷之邦,而是上承魏晋水德的天下正统,民族之希望。

    历史的进程一旦启动就会沿着它固有的轨迹缓步前行。面对孝文帝的公开宣示,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反映最强烈的莫过于漠北大草原上的柔然。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第五章太平年间不太平之草原深处烽烟起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