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458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06-1307:17:00

    北魏孝文帝(中)

    冯太后与孝文帝祖孙出现在这个历史关头,也是北魏之幸,也是中华民族之幸。改革派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的历来都是比较艰辛的角色,成功的不多,改革的阵痛让所有人都战栗不已。

    要想改革走向辉煌,或者说光明的未来,有几个条件是必须满足的,要有现实的需要;要知道怎么改,摸着石头过河是不行的,那是要扎脚的;要有一个坚强的团队,要循序渐进。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最终走下去的结果只有两个字:汉化。为什么是汉化,而不是胡化,或者说鲜卑化呢?这个我也说不上,也许就是历史的必然。

    回顾北魏发达的历程,凡是有进步的时候都是与汉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卫**、卫雄叔侄,燕风、张衮、崔浩,一连串的名字都给拓跋鲜卑带来无限的惊喜。在时代的引领下北魏的皇帝也越来越迷恋汉学,一个个汉语水平贼高,张口孔孟,闭口周公。无论从血统上,还是文化上鲜卑与汉的融合都是不可避免的,也是现在进行时,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之中。

    这是从北魏皇族的文化来看,从底层人民来看这种融合走的也许更早。

    早在公元463年的时候文成帝曾经下过一个诏书,一个关于婚姻的诏书,婚姻乃人伦之大事,但是文成帝如此郑重其事地提出来就显得更加异乎寻常。

    “夫婚姻者,人道之始。是以夫妇之义,三纲之首,礼之重者,莫过于斯,尊卑高下,宜令区别。然中代以来,贵族之门多不率法,或贪利财贿,或因缘私好,在于苟合,无所选择,令贵贱不分,巨细同贯,尘秽清化,亏损人伦,将何以宣示典谟,垂之来裔。今制皇族、师傅、王公侯伯及士民之家,不得与百工、伎巧、卑族为婚,犯者加罪。”

    这个诏书比较长,简单地说就有一个意思,禁止皇族、师傅、王公侯伯及士民之家与百工、伎巧、卑族结亲。毫无疑问皇族、师傅、王公侯伯及士民之家就是北魏的各级领导了,百工、伎巧以及卑族都是些什么人?

    百工、伎巧都是有技术的,当然是以汉族为主体的。也就是说在民间,鲜卑族与汉族的通婚已经习以为常,乐此不彼了。以至于文成帝不得不亲自出面加以禁止,也不知道效果如何?

    孝文帝登基之后的另一个诏书告诉了我们这个禁令的结果,“皇族、贵戚及士民之家,不惟氏族,下与非类婚偶。先帝亲发明诏,为之科禁,而百姓习常,仍不肃改。”

    虽然皇帝亲下诏书干预,但是百姓已经习以为常,还是屡禁不止,别说王公贵族、平民了,就是北魏的皇帝自己也是如此。北魏皇宫中的几任皇后都是汉族人,北魏的近几位皇帝拓跋焘、拓跋弘、拓跋宏都是鲜卑与汉族的混血。

    民族的融合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趋势,以至于皇帝的诏令也无济于事。套句现代词语,接下来孝文帝的汉化运动具有很强的群众基础,血脉相连不可逆转。

    群众基础有了,那么怎么改知道吗?有学、识兼备的人才吗?这个估计根本不用担心,当年崔浩还在的时候就曾经大力推介过许多汉族人才进入政府,出谋划策的人是从来就不缺的。

    虽然崔浩之死使汉族士人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但是随着北魏对中国北方的统一更多地汉族士人走进了北魏的各级政府。北魏就像一个鲜卑父亲与汉族母亲生出的孩子,谁能分出哪块肉是父亲给的,哪根骨头是母亲带来的?尤其是冯太后前后两次临朝听政不可避免地促使更多的汉族士人走进北魏的权力中心。

    这一次领衔的汉族士人是李家:赵郡李氏(当年河西通李顺的后代)、陇西李氏(西凉余脉李宝的后代)。与崔浩不同的是李氏的发迹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个群体。《魏书》里留下名字的李氏后代就在百人左右。赵郡李氏的李孝伯、李敷、李安世,陇西李氏的李冲、李奕都是一时俊杰,文的、武的、在中央的、在地方的都有。在冯太后主政的这些年里这些人破茧而出,形成了一个势,成为孝文帝汉化改制的强大后盾。

    下有群众基础,中有各式人才充斥政府,上有冯太后与孝文帝的密切配合,改革应该是水到渠成,但是孝文帝认为还不够,还需要看一看皇族内有识之士的态度。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北魏孝文帝(下)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