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467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06-2307:08:25

    朝三暮四(中)

    孤零零地坐在上面露雨、四面漏风的洛阳宫殿了,面对文武官员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对,孝文帝表现出来的是冰冷的强硬。鲜卑贵族自然是一片反对之声,虽然各有各的理由,有的也不乏私心,有的也确实是真知灼见。

    任城王元澄的话比较具有代表性,“今代众之迁,人怀恋本,细累相携,始就洛京。居无一椽之室,家缺担石之粮。”

    平城虽然地处偏僻,不是中原王朝立足之地,统治诺大的国家自然不是很合适。然而毕竟是北魏百年的都城,一日迁都洛阳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孝文帝在没有经过充分协调的情况下就悍然动作,草率了,为什么呢?是什么促使孝文帝毅然决然地、义无反顾的一意孤行?

    洛阳的好处就不用说了,天下的中心,逐鹿中原之所,水陆交通四通八达,确实是隆兴之地。“迁都洛阳,定鼎河湹,期望荡平南方,复礼万国,上可光耀祖宗,下可普济苍生”,任何一个有作为的君主都会把统一天下作为自己的必然选择。

    从孝文帝的内心深处来说,平城是孝文帝的伤心之地,必欲离之而后快。生下来就没有母亲,五岁丧父,之后与那个让孝文帝又爱又恨的奶奶相依为命。平城的深宫给予孝文帝的不是家的温馨,而是空寂的冷漠。苦命的孩子要到远方去追寻自己的梦想,用不尽的劳碌去忘记内心的苦楚。

    迁都毕竟是动了众怒,第二年三月洛阳的宫殿初具规模之后,孝文帝不得不亲自回到平城再次讨论迁都的利弊,也就是亲自从事说服教育工作。皇帝虽然是金口玉言,说一句算一句,但是民意是不容**的。贵为皇帝也得顺势而为。

    这一次发言的是三位重量级人物,拓跋丕,跟随冯太后评定乙浑之乱的元老;于果,黑槊将军于栗磾的孙子;穆罴,穆寿的孙子,于栗磾与穆罴都是北魏南征北战时代的功臣。要说这几位有什么新鲜的说辞倒不一定,无非就是故土难离、众情不乐,但是这种情绪代表了很多人,孝文帝也不得不慎重。

    孝文帝有啥新鲜说辞吗?也没有。迁都并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事情,孝文帝只是回顾了历史,强调了自己的决心。在北魏早期的历史上迁都是一个常态。北魏早期的几个有作为的皇帝都曾经迁过都,孝文帝也算给自己找到了理论依据。

    北魏虽然是一个以渔猎、游牧起家的民族,却非常爱筑城。“朕之远祖,世居北荒,平文皇帝(拓拔耶律)始都东木根山,昭成皇帝(拓跋什翼犍)更营盛乐,道武皇帝(拓跋珪)迁于平城。”

    北魏的历史就是一个从偏远山区逐步走向大城市的过程,东木根山、盛乐、平城,一路走来距离中原的国际大都市是越来越近。现在定都平城已经一百年了,是搬到洛阳的时候了。

    “孤意已决,卿勿复言。”

    孝文帝用皇帝的权威把贵族们的不满强制压了下去。皇帝动了意气,再拗着皇帝的意思就只有死路一条了。但是不满就是不满,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消亡。

    随着孝文帝汉化改制的逐步展开,鲜卑贵族们的怨气也越来越深,一股股不满的潜流最终汇聚在了旧都平城。

    公元493年十月推广儒家礼乐,废除鲜卑风俗为汉俗;

    公元494年四月废除每年五月五日、七月七日对祖先的祭祀,原因只有一个不合儒家规定;

    公元494年十二月禁止胡服,推广汉服;

    公元495年六月禁止胡语,三十岁以下的各色人等必须说汉语;

    公元496年正月改胡姓为汉姓,所有双字的胡姓改为单字的汉姓,比如拓跋就改为元。

    孝文帝不仅用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汉俗在帝国无可取代的地位,用自己皇帝的权威强制执行,还要用月老的红绳把北魏皇族与汉族大家牢固地绑在一起。让大家血肉相连,难分彼此。

    在这方面孝文帝身先士卒,自己就起带头作用,娶了范阳卢家、清河崔家、荥阳郑家、太原王家的女儿为妃。就这一手就轰动一时。接下来的更震慑人心,孝文帝强制地给自己的六个弟弟分配了新王妃,都是汉族大家的女儿。以前娶的都不算数,一律退居二线。

    看着这一长窜的改制清单,一个个震动人心举动,鲜卑贵族们有何感想我们可以推己及人。有些人终于明白了一个现实,孝文帝元宏是要彻底消灭鲜卑人,或者说改造。

    我们不知道当时的人是怎么想的,不知道当时的鲜卑贵族们是怎么看待他们这位高高在上的鲜卑皇帝的。我想一个疑问会萦绕在他们的脑海里,这还是我们鲜卑人的皇帝吗?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朝三暮四(下)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