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483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07-1207:42:29

    送礼也是门艺术

    伏图一战而亡,留下了一个烂摊子给自己的儿子丑奴。不知道伏图为啥给儿子起这么个名字,怪难听的。估计也许就是音译。不过丑奴既不丑,身上更没有奴性,丑奴号豆罗伏跋豆伐可汗,改元建昌。建昌,建设昌盛,豆罗伏跋豆伐,光大国制的意思。丑奴还是当得起这个称号的,在丑奴的领导下柔然又灿烂了一把,不过这都是以后盖棺定论时候说的话。丑奴现在面临的局势也是很严峻。

    当柔然人在漠北啼血的时候,高车、北魏,也许还包括高昌正在庆祝胜利。高车王弥俄突不仅把伏图的头发送给了北魏在伊吾的大将孟威,那只是一个小手段,弥俄突还派出使节到洛阳为自己请功。这么大的功劳怎么能不吹一吹?况且也真有的吹。

    更重要的是弥俄突认识到了北魏的实力。孟威就这么一露面就吓走了伏图,直接决定了双方战争的结果,弥俄突在庆幸自己与强者为伍的同时,也感到不寒而栗。所以高车使者在报喜之余,还给宣武帝元恪带来了礼物,好马五匹,外加一些貂皮大衣等土特产。

    虽然没有接到内附的高昌人民让宣武帝多少有些不高兴,但是高车打败了柔然,终究是一个友好的举动,甚至可以说是按照自己诏书的要求做的,宣武帝也是不得不赏,还要重赏。众多赏赐之中最重要的就是礼乐。宣武帝赏赐给弥俄突一个八十人的乐队,让弥俄突享受一下北魏的靡靡之音。希望弥俄突知书达理,增加点学识,好好做北魏的臣属。

    一胜、一败,真是两重天。

    漠北风雪下的丑奴,望着眼前苍茫大地、皑皑白雪,思绪依然漂浮在蒲类海(现在巴里坤湖)边。丑奴应该是参加了蒲类海(现在巴里坤湖)大战,也许丑奴就是眼睁睁地看着父亲倒在血泊之中,而自己除了落荒而逃之外无能为力。

    蒲类海(现在巴里坤湖)之战留给丑奴的是痛苦的回忆,是难以抑制的仇恨,也是血的教训。也许丑奴已经不止一次地在脑海中复盘了整个战斗的全过程。为什么失败的是我们?答案只有一个,孟威的突然出现打乱了整个战局。北魏就是一切一切的关键。要想复仇,或者说要想生存,必须搞定北魏。

    怎么搞定?

    拉关系、送礼肯定是不行了。这些招老爸伏图都试过,吃了闭门羹。

    臣服?丑奴根本没有想过,暂时不考虑,实在不行了再说。丑奴想要的是与北魏建立比较正常的关系,两不相助就可以。但是现在丑奴很难找到切入点,就连派使者去洛阳都没有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

    丑奴与宣武帝元恪根本没啥共同语言,有了共同语言才好沟通。

    啥?汉语?对,双方都会说汉语,这是确定无疑的。但是语言是沟通手段,远远不是沟通本身。再说丑奴也不敢亲自到洛阳与宣武帝对话,太危险了。

    要不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不怕想不到,就怕不敢想。挖空心思之后,丑奴真发现了双方的共同点,都是佛教徒。

    柔然人也信佛?信,信的有日子了。有记载的柔然的佛教国师,法号法爱,公元440年左右应该在世。这位法师俗家姓辛,陇西人士。兄弟三人分别在三个不同的国家,老大在北魏当官,老二法爱在柔然当国师,老三在南朝当和尚。

    这就是说柔然人接触佛教已经最少好几十年了。当年国师法爱的待遇还很高,专门有三千户柔然人供奉他,生活蛮奢侈的。也不知道这与佛法矛盾不矛盾。这我们就不管了,自有佛教界人士评论。

    佛教正是柔然与北魏的一个共同点,自然也就是丑奴与宣武帝的一个共同点。丑奴信佛吗?估计不信佛,丑奴有别的信仰。为啥?

    为啥?看看丑奴这个名字就知道了。伏图为啥给丑奴起这么个怪名字,估计与信仰有关。伏图者,佛陀也。能叫这个名字,伏图必然是佛教徒。估计丑奴这傻孩子死活不信佛,老爸伏图一生气就给丑奴起了这么个怪名。当然这都是我们瞎猜了。

    丑奴虽然不信佛,但是为了国家也可以暂时信一下。丑奴的这个切入点找得很准,宣武帝元恪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佛教徒,狂热的佛教徒。

    宣武帝的时代正是佛教在北魏的黄金时候。现在可不是当年禁佛的时候了,和尚那是个吃香的职业。仅仅在洛阳一地、仅仅是从西域来的和尚就有三千之多。为了让这些和尚吃好、住好,专心礼佛,宣武帝专门修建了永明寺。寺内房舍就达一千余间,可谓是盛况空前。

    这都不算数,还要在名山大川、旅游景点修建寺庙,一可以礼佛,年头久了也可以作为古迹,那是旅游资源。宣武帝选择的好地方就是嵩山,修建了闲居寺。也就是现在嵩山南麓的嵩岳寺。

    想一想就可以感知当年佛教在中华大地的热度,估计逛夜市都不用点灯,满街都是秃头。皇帝都这样,民间就更不用说了,全国上下一盘棋,寺庙林立、佛像到处都是。据有关部门统计,仅仅寺庙全国就有一万三千多座,和尚就更不用说了。

    有这么多和尚不仅说明了北魏对佛教的狂热,也说明了国家的富有,建寺庙、修佛像用的可都是钱。这么多人在寺庙里头干吃饭不干活,连门票都不收,那就是一个问题。在北魏由和尚领导的起义就有好几起,以至于有人把追求佛法也当作北魏灭亡的一个教训。也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宣武帝元恪就是不信儒家,信佛法。丑奴这个点算找对了,这一马屁拍下去却是无声无息。

    丑奴的使者给宣武帝送去了佛珠、佛像。意思很明确不看僧面看佛面,看在佛祖的面子上给兄弟一口饭吃。也许丑奴心里想的没有这么惨,实际上差不多。

    礼物,宣武帝收了;使节,打发回去了;接下来,接下来没了。

    要说拍马屁拍到马蹄子上,让马踢一脚也是情心可原,全怪自己学艺不精,手艺没学到家。现在这算怎么回事呀?丑奴是一头雾水。

    这一放就是三年,三年以后的公元514年宣武帝元恪想起来了。

    啊?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一个夭折的使命

    2011-07-1308:10:26

    一个夭折的使命(上)

    三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那也叫一千来天。发生了什么事使宣武帝三年之后突然间想起丑奴的礼物。是不是柔然人又送来啥宝贝了?

    对于宣武帝来说,没有比佛珠、佛像更值钱的东西了。那不是俗不可耐的物质上需求,那满足的是宣武帝的精神层面,高雅的很。再说丑奴送出这样的礼物之后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了。再也想不出与北魏有啥共同点了。连再派使者这件事都不敢做了,怕哪一步走错了惹来麻烦。更重要的是丑奴心里也很气愤,装啥呀,行不行给个痛快话。要不是太远,丑奴就能拿着刀去找宣武帝。太欺负人了。

    宣武帝虽然是佛教徒,也不是剃个秃子就能当和尚,穿上袈裟就能当高僧。国家大事讲的是利益,一串佛珠、一尊佛像就能糊弄了宣武帝元恪,元恪也不会得到宣、武这两个字。

    不理有不理的道理,想起来有想起来的理由。

    大败之后,柔然新可汗到洛阳送礼,宣武帝很清楚丑奴需要的是什么。以当前的形势,宣武帝不想满足丑奴的需求,也不想拒绝。宣武帝还看不透柔然的实力,以及丑奴的想法,自然不能随便满足;拒绝也不是一个选择,没理由完全把柔然推到对立面上去。与人方便己方便,没准哪天又可以握握手来个合作。

    这么说三年之后宣武帝看明白了?三年之间天下大事发生了变化。说变化并没有什么大事发生,过日子哪能天天惊天动地的。见微知著,见一叶落而知秋将至。一个小小的变化就能说明很多东西。

    三年来有几件貌不惊人的小事发生,让宣武帝很不爽。估计某一天宣武帝到礼宾司查了一下这三年各国朝贡的清单。一看之下果然发现了问题。嚈哒人年年来,高昌人也几乎年年来,但是高车人从公元511年开始一次也没来。这就是一个动向。

    嚈哒人年年来来朝贡,间隔均匀几乎就是一年整。这么远的路,还年年来,又这么准时,说明嚈哒人的朝贡是有计划的。更说明丝绸之路在嚈哒人的控制下畅通无阻,嚈哒人的朝贡才能象时钟一样准时。

    作为属国,高昌、高车年年来朝是必须的。高昌的来与高车的不来却似乎都说明一个问题。

    高车人三年不来朝贡肯定是一个问题。最近一次高车人的朝贡是公元510年十月。当年七月高车别部可略汗率领一千七百人前来北魏归附。估计高车人这次朝贡也可能提到这个问题。至于双方谈的结果我们不得而知。

    自此之后高车人就断了朝贡。说明高车对臣属关系有了新的考虑。虽说这种朝贡带有一定的易货贸易的性质,高车三年不来朝贡说明高车不仅政治上有异动,经济上也没有对北魏的更多依赖,或者已经从其它渠道解决了经济问题。从什么渠道呢?难道是高昌吗?很可能。

    国际关系无小事,宣武帝对西域的局势有些担忧,紧急做了两个处置。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一个夭折的使命(下)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