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485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07-1507:41:21

    第七章 小桥流水只在梦中之哪错了(上)

    公元514年正月初十北魏宣武帝元恪驾崩,马义舒同学的使命被自然地取消了。

    宣武帝元恪的北魏在外人看来是那么的强大,无论是高车,还是柔然、高昌、吐谷浑都是难以企及的。且不说与南朝长年不息的战争,就是洛阳宫城的扩建、代京灵岩寺石窟的开凿,都代表着豪华与奢富。

    宣武帝执政这十几年也是朝政**、贪污成风、民不聊生、起义不断,北魏迅速走向没落的十几年,其没落之迅速让观众目瞪口呆。当然把这一切过错都归结于元恪有点不公平,毕竟从父亲孝文帝手上接过来的就是一个比较烂的摊子。一辈子人管不了两辈子人的事,各有各的使命,各有各的责任。

    孝文帝的迁都、南征都给北魏带来一定的财政危机。元恪最喜欢干的两件事又都是费钱的:礼佛、南征。可以说元恪坚持了不该坚持的、改变了不该改变的、倡导了不合时宜的。

    先说说宣武帝不该改变的。

    孝文帝去世之前给元恪留下了六大辅政:司空元详、尚书令王肃、尚书左仆**元嘉、吏部尚书宋弁、太尉元禧、尚书右仆**元澄等。这个阵容比较强大,也相对均衡,既包括皇室宗亲,也包括汉族士人的精英。这里面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王肃。

    王肃来自于江南,是东晋名臣王导之后。说王导可能各位不大熟悉,王导有个侄子估计大家会很熟悉,大书法家王羲之。这位王肃正经是名门之后,家学渊源。南齐内乱的时候北上投效北魏,当时是公元493年。

    王肃与孝文帝是一见如故,谈的是非常投机。孝文帝曾经说过,“不见君子,中心如醉;一日三岁,我劳如何?”。真正的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王肃的到来带来了这些年汉文化在江南发展的精髓,汉文化在江南、江北的不同发展就此合拢了。除了打仗之后,王肃最大的贡献就是参照江南的模式为北魏理清了“官品百司,凡九品,品各有二”。上一次北魏做这样的事还是百年前的崔玄伯,也就是崔浩的父亲,“对总机要,草创制度”。能成为孝文帝遗命的辅政大臣这本身就很说明问题,也算这一时期汉族士人的代表人物。

    然而元恪登基之后事情发生了变化。朝政掌握在六大辅政大臣手中,很快王肃就被放了外任,都督豫、徐、司三州诸军事,这就算给排挤出了权力圈。很难说这是元恪的意思还是其他辅政的意思。

    公元501年六月王肃辞世而去以后,北魏中央决策层就很少看到汉人的影子了。从我们的角度来理解就是北魏皇族对汉化的一个反扑。也就是这一年元恪对各位辅政们发动突然袭击,宣布亲政,也难怪登基的时候就是十六岁的成年人了,根本不用谁来辅政。

    亲政之后元恪扩大了参政的圈子,给皇亲更多的机会参与政府工作,提起来的人不是自己的叔叔,就是自己的兄弟。不管有没有能力,只要姓元就好使。这就是开历史的倒车,北魏的政治似乎又回到了鲜卑人的时代。鲜卑人控制决策层也没什么不好,毕竟很多鲜卑人也是汉化很深的。问题的关键是争着抢着当官的没啥本事,有本事的人却要淡出圈外。这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一个争权夺势的恶性循环。

    也许鉴于这些亲戚的不良好表现,宣武帝元恪最信任的还不是自己的这些亲戚们,而是身边的人,身边的一些服务人员,也就是常说的佞臣。

    洛阳城内上蹿下跳的基本上就是这三种人,北魏皇族为主的决策层、元恪身边的所谓佞臣,外加一只异军,元恪的舅舅高肇。高肇的妹妹是孝文帝的孝文昭皇后高氏。

    高肇是宣武帝朝的一个主要人物,也是元恪打击朝中权贵的一个主要打手。高肇的经历很传奇,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故事。出身高丽的高肇,在元恪登基之前就是一介平民。一步登天让高肇有些惶恐、有些坐立不安,不过很快就安之若素了。

    高肇也不是无能之辈,“及在位居要,留心百揆,孜孜无倦,世咸谓之能”。但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作为舅舅,又深受皇帝信任,不可避免地要为外甥扫清障碍,当然也会顺便为自己扫清点啥。皇亲国戚被高肇陷害、迫害,总之弄死不少,这也就动了众怒,为自己留下了祸根。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哪错了(下)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