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486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07-1608:23:22

    哪错了(下)

    再说说宣武帝不该坚持的。宣武帝最不该坚持的自然就是与南朝的战争。此时,北魏已经统一了北方,与南朝的边境已经推荐到了淮河一线,传统的北方地区全在北魏境内。凉陇、河北、青齐,再加上王肃带来的东晋以来江南的文化成果,在文化上北魏已经拥有了相对于南朝不可逆转的优势。只要和平发展个二三十年,估计南朝就会不打自倒。

    这些东西宣武帝是没有办法意识到的,统一天下的诱惑是任何一个君主都无法拒绝的,就是孝文帝也难以抵挡。战争打得就是钱,这就给北魏的财政雪上加霜。钱从哪出?当然是黎民百姓了。又要当兵打仗,又要缴税,老百姓的苦楚是难以形容。既然世俗社会无法容身,那就投身佛门。这就提到宣武帝所倡导的不合时宜的东西,礼佛。

    从宣武帝登基之初就开凿代京灵岩寺的石窟,“从景明元年到正光四年已前,用功八十万二千三百六十六——,其诸费用,不可胜计”,有多少钱都不够花。兴建的寺庙就更加多了,不计其数。当年的佛教有多昌盛,翻一翻《洛阳珈蓝记》就知道了。小小一个洛阳地区就汇集了这么多寺庙,大量的青壮年出家当了和尚,没人当兵了,没人种地了,这样的国家不出问题才怪。

    估计佛祖看了也会摇头。

    青灯古刹应该在人烟罕至的地方才好,那才有个修行的样子。现在寺庙建在闹市,每日人来人往和尚想不成为狗肉和尚也难。说句笑话吧,这佛祖一生气那还不天下大乱?

    反映在世俗社会里那就是人要倒霉喝凉水都塞牙。元恪的时代也是自然灾害比较多的年代,水旱灾害不断。形象工程也好、南征也好、礼佛也好都变成了要命工程。民不聊生,这就必然导致起义不断,国家由此陷入动荡之中。宣武帝就在这种情况下辞世而去,留下一个更烂的摊子给自己五岁的儿子,元诩。

    当然宣武帝也不是一无是处,最起码有一样是超越前人的。宣武帝充分体现了人本精神,废除了“子贵母死”的所谓祖训,就此把元诩的母亲推上了历史的舞台。这就是北魏胡太后,胡承华。

    宣武帝十六岁登基,虽然也就是个半大小子,但是这个年龄对鲜卑人来说就不小了。为了增加人口的数量,鲜卑人往往十二、三岁就娶妻生子,典型的早婚早育。结果就是人的数量上去了,质量下去了。北魏的几个皇帝都是三十出头就挂了,孝文帝父子都是在三十三岁的大好年华出的事。放在今天很多人在这个年龄还没结婚呢。

    登基之后宣武帝很长时间没有孩子,这就是老大一个问题了。据专家研讨都是“子贵母死”这条祖训搞的鬼。后宫的娘娘们谁不想生个一男半女的,有了孩子就有了依靠。但是谁也不想生这第一个,尤其是男孩。“子贵母死”,那是闹着玩吗?那时要命的事。

    但是也有不信邪的,就是这位胡太后,据说为了江山社稷铤而走险,牺牲我一个幸福满后宫。估计这都是后来的史家牵强附会,别的不说,宣武帝同学知道这事不得郁闷死?!

    孩子生出来之后,也许宣武帝感叹这个儿子来之不易,就把祖宗这个不怎么样的规矩送进了垃圾堆。现在宣武帝去世了,新皇帝元诩有两个合法母亲,嫡母,也就是宣武帝的皇后高皇后;亲娘,胡皇后,胡承华。

    这位高皇后就是高肇的弟弟高偃的女儿。高肇在宣武帝一朝是权倾朝野,为宣武帝打击了不少人,很多人见到高肇腿都打颤。高皇后的位置应该是万无一失。但是为了以防万一,高皇后还是密令将胡皇后处死。

    不过天不遂人愿,高肇此时正领兵在外,攻打四川。这就给朝内不满高肇的势力创造了机会。这些人里就有太监刘腾,侍中、领军将军于忠,中书监、皇帝元诩的老师崔光。

    这些人把胡皇后藏起来之后,指使皇帝元诩给高肇写了一封信,征召高肇回京。之后高肇被杀于中书省,高皇后被逼出家。胡承华,现在的胡太后被历史地推到了舞台的前面。

    胡太后,又称灵太后,谥号为灵,乱而不损曰灵,这是一个比较差的评价了。此时距离天下再次大乱还有十三年的时间。天下走到这个地步正所谓积重难返,胡太后虽然聪明、美丽,也很有才情,却不是扭转乾坤的人物。我们也只好掰着指头数日子等待北魏的悲惨下场。

    宣武帝元恪的突然去世虽然坏了马义舒同学塞外公费旅游的好事,柔然的丑奴可汗还是得到了这一夭折使命所蕴含的信息。

    柔然与北魏虽然还没有建立正常的双边关系,但是在洛阳应该有很多柔然的商人、僧侣,甚至密探。洛阳发生的一切很快就传回了丑奴的大帐。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君子报仇几年都不晚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