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503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08-1008:21:44

    成败萧何?(下)

    平城,北魏经营了百年的帝都也是当世的国际性大都市,虽然地处边塞,其繁华也是可以想象的。如果北魏能够善用平城的辐**力,或许可以带动六镇的镇民、北魏尚武精神的精华一同走入汉文明。很可惜,随着迁都洛阳,平城迅速地衰落了,直线下降没有一点缓冲,由一国之首都变成了一郡治之所。

    面对荒郊、野风、满目荆棘,唐人张嵩曾经感叹,“君不见,当初魏都行乐处,只今空有野风吹。”

    当初在迁都洛阳的时候,中书侍郎韩显宗就提醒过孝文帝,喜新不能厌旧。韩显宗是汉人,属于坚定的迁都派,他的看法应该有一定的代表性。

    “愚谓代京宜建畿置尹,一如故事,崇本重旧,以光万叶”,饮水思源,平城这个根不能断。很可惜孝文帝只是口头上应承,并没有什么实际动作。也许孝文帝认为来日方长,谁知道数年之后孝文帝年纪轻轻就辞世而去?

    平城的废弃不能不说是孝文帝的一个失误。平城都不在话下了,更远的六镇就更凄惨了。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文化的落差不可避免地带来政治、经济上的落差。连汉语都说不利索,怎么能入主中枢?六镇再也不是权贵们镀金的场所了,相反变成了惩罚犯人的苦寒之地。

    发配充军的犯人与国家军人一个待遇,多少有点讽刺的意味。北魏那么多能人就没有谁提个醒什么地?有是有,不过往往好的建议都被束之高阁,不到不可救药的时候当权的是没人想起的。

    六镇军人的荣光不在了,风里来、雨里去、满目飞沙、脚踏白雪的奉献精神换来的就是文化上的孤独、政治上的遗弃,六镇的天下精兵被事实上抛弃了。政治地位没了,经济上自然就会陷入困顿,拿惯了钢刀的手只能生疏的拿起锄头去土里刨食。出现喝西北风的情况也就在所难免了。

    按说北魏不缺钱,六镇的军人怎么能缺吃少穿?

    北魏有钱,看看接连扩建的皇城、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寺庙就可以知道北魏的豪奢。仅仅洛阳一地上数的寺庙就有三十几座。有的是个人盖的,有的是政府建的,不管谁建的都是钱啊。

    举个例子看看北魏政府多有钱,就说丝绸吧。仓库里的丝绸堆积如山,都没有地方放了。咋办?公元519年的时候胡太后出了个主意,允许在京的官员、亲王,甚至宫女往家拿,能拿多少拿多少。可不许用车,就用两只手。众人是一拥而上,“抢啊”。

    有两个人就丢丑了。都是大官,一汉、一鲜卑。汉人是宰相级的尚书令李崇,鲜卑人是皇亲章武王元融。这二位聪明,不用手拿,那多笨!用工具,大麻袋。一人装了满满一麻袋。想想吧,两个白胡子老头,背着大麻袋,吭哧吭哧往家走,一不小心,啪唧,摔在地上,一个扭了腰、一个崴了脚。

    好笑之余,我们也不禁感叹官员之贪婪,这么点小便宜都占,足见平时的地皮得刮到什么程度;我们也不禁感叹政府运作之儿戏。有这么多东西分给老百姓不行吗?就是不好分,少收点不行吗?钱,都在政府手里;钱,都用于礼佛、奢侈,钱,都用于与南朝无休止、没有什么结果的战争,留给治下百姓的就只有苦难了。当然,也不是说一点救济没有,往往是杯水车薪、缓不救急。

    即使是这样,如果风调雨顺,草民的日子也能将就着过,也不至于使北魏塌了架。不过往往这个时候就会出现所谓的天人感应,也不知道谁是因、谁是果。从公元500年开始中国北方就是天灾不断,水灾、风灾、冰雹、暴风雪,民众真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导致于景夫妇命丧黄泉的不就是发生在漠北的大风雪吗?

    天下是乱了。不管什么原因,你是反抗压迫也好,是要改朝换代也罢,天下既然乱了,那就得先把天下弄不乱了。造反有造反的道理,平叛也有平叛的理由,都有自己的坚持,都是英雄,当然大英雄就是最后平定天下的那位。

    弄乱了不容易,再弄整齐了更难。关键是北魏朝廷内的关系比较混乱,大权掌握在贵戚元叉手上,名不正、言不顺,难以形成合力。好容易在公元525年四月北魏的管理体制理顺了,元叉被罢免,胡太后巧施妙计逃出北宫、再次临朝听政。

    啊?都理顺了还是女将出马?女将咋了?皇帝元诩说得好,“恭己无为赖慈英”。虽然这是前几年说的话,可是十五岁的元诩看起来还是离不开娘。平乱,需要的是领袖群伦的英雄,需要的是早年鲜卑皇帝身先士卒的勇气,需要的是决胜千里的运筹调度,显然元诩不是这样的人,胡太后更不是。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北魏百年的基业也不是说倒就倒的。很快首先倡议的破六韩拨陵就遭到了灭顶之灾。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三救凉州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