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530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10-0605:48:44

    蚕丝公主(上)

    卡托尔福斯说啥了,让胡洛司发这么大脾气、下这么大决心?卡托尔福斯肯定是说了很多,要有理、有据。这也是一个大的论说文,涉及到重大的外交政策、涉及到国家的前途,弄不好就会导致与突厥人的战争。卡托尔福斯肯定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其中有两点打动了胡洛司,第一点要支持国货。啊?

    丝绸历来是中国的不传之秘,萨珊怎么有了国货?又泄密了?

    萨珊人什么时候学会种桑养蚕的已经不可考,但是萨珊人能够生产丝锦却是不争的事实。虽然中国历朝历代对种桑养蚕、纺织技术是密不外传,“秘而不赐,严敕关防,无令桑蚕种出也”,但是人多嘴杂,尤其是天下大乱的时候很多中原人逃亡西域,这种机密也是很难保守。高昌不就是一个中原人在西域的聚居点吗?那么多人,啥东西都能传播出去。

    关于种桑养蚕技术的外传还有一个美好的传说,多年以后西行的玄奘法师记录了这个故事,故事的发生地在于阗。

    于阗王“卑辞下礼,求婚东国。国君有怀远之志,遂允其请”。东国,显然就是东方之国,具体是谁也不好说。总之是于阗东部的国家。

    为了蚕丝于阗王从一开始就给东国国君下套。结亲确实是套近乎的一个好办法,友谊的象征,没有人会轻易拒绝,正赶上东国国君还是一个志向远大的人,即刻就中招了。

    这东国国君倒真有点像中原的国君,汉武帝、符坚等等,志向远大的真有不少。亲事谈妥之后,于阗王就开始在新娘子身上动脑筋。

    “王命使迎妇,而戒曰:“尔致辞东国君女,我国素无丝巾桑虫之种,可以持来,自为裳服。””女生向外,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这东国公主毫不犹豫,还真就向娘家下狠手了。

    “女闻其言,觅求其种,以桑虫之子,置帽絮中”。想想一个大国公主,一纸婚书就变成了外国间谍,立场的转变是如此的容易,真让人唏嘘不已。公主做间谍基本上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海关人员再认真负责,谁敢对公主搜身?文化就这么传播出去了。

    据专家考证,这个故事记载的大约是公元四世纪的事,具体发生在什么时候很难准确考证。不过就我们现在掌握的资料,中原王朝并没有与于阗和亲的历史。这个东国是不是指中原王朝还在两可之间,很可能指的是于阗的东邻鄯善。

    鄯善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是非常之近,东汉的时候鄯善王尤还的姥姥家就是中原的汉人。靠这个关系弄点桑蚕到鄯善应该不是问题,至于纺织技术更是女人的绝技,出嫁的时候就带出去了。后代的专家们确实在尼雅遗址(精绝)发现了公元四世纪前的桑树遗迹。精绝还在鄯善的西部,鄯善也应该在此之前就获得了种桑养蚕的技术。

    这就产生了一个疑问,既然丝绸技术早就传播出去了,为什么丝绸之路还这么兴旺呢?掌握一门技术远远没有这么简单。不是种桑养蚕就可以做出丝绸的。于阗人掌握的养蚕技术还是很初级,生产不了精美的丝绸。

    虽说“春蚕到死丝方尽”,不过等到蚕死了之后,飞蛾破茧而出一切都晚了。蚕丝之所以能够制成丝绸关键就在于它是长纤维。这种长纤维粗细均匀、韧性好、光滑,这种材料能够纺织的更密实,相反棉花就不行。棉花是一团一团的,要想纺成布先得捻成线,可以肯定地说这种线粗细不会很均匀。布匹的质量就永远赶不上丝绸。

    这个诀窍于阗人是不知道的。同样的蚕在于阗与在中原的结果是大不相同,正所谓“南桔北枳”。东国公主嫁到于阗之后,就成了王妃了。“王妃乃刻石为制,不令杀伤,虫蛾飞尽,乃得治茧。”

    也就是说于阗的蚕要变成飞蛾之后才开始治茧。蛾子破茧而出之后,蚕茧的长纤维就断了,变成了短纤维,还得重新捻成线,这就注定了生产出的是残次品,或者说根本就是另外一种东西。不过退一步说,这样也不错了,聊胜于无。只是不知道东国公主是真不知道这里面的窍门,还是故意隐瞒。我分析公主也不是啥都知道,毕竟是公主,哪能事必亲躬?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蚕丝公主(下)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